航空领域
民用飞机制造领域专家鲍里斯·雷巴克说,俄罗斯和中国航空领域出现期盼已久的复苏的前提条件。今年的主要成果是恢复出售俄罗斯运输和空中加油机的谈判。
中国还在2005年就订购了34架伊尔-76MD军用运输机和4架伊尔-78MK空中加油机,总价值10-15亿美元。最初曾计划在塔什干航空生产联合体组装飞机,但随后决定部分订单转移到俄罗斯并在乌里扬诺夫斯克"航空之星"(Aviastar)飞机制造厂组织伊尔-76及其改进型的批量生产。不过俄罗斯当时未能完成订单,原因包括在价格问题上的分歧。
雷巴科说:“目前这个计划可能获得第二次生命,因为已经出现新版伊尔-76--伊尔-476,乌里扬诺夫斯克工厂可以切实生产它,这可以实现。”
不过,俄罗斯和中国的航空合作总体上处于衰退。他指出:“在大批提供苏-30MKK以及用于在中国组装它们的配件的高峰(1999年向中国提供40架、随后再提供43架苏-30MKK飞机合同,这些飞机目前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主要打击力量)之后,一切都缩减至意向声明的水平。”
俄中两国将联合生产直升机和发动机。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的米-8和米-171。直升机生产作为少数大批量生产计划之一,将由于卢布贬值获得竞争优势。他相信:“俄罗斯直升机公司的年生产量可以达到200架直升机,其成本骤降,而销售价格依然很高。”
雷巴科说,不过对于俄罗斯所有其它航空计划来说,这个优势无法触及。它们“手工组装单个的实验用飞机:SSJ-100、伊尔-96、图-204、安-148,它们全部十分昂贵,因为不是批量生产。例如,最近5年仅制造了8架安-148。”销售这些飞机的资金通常勉强能维持生产。
军事技术合作领域
两国军事技术合作领域的大事是向中国出口“凯旋”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消息。俄媒称,俄中签署S-400供应合同。向中国出口S-400的消息引起国际观察人士的广泛关注。战略技术分析中心专家瓦西里·卡申说,这个重大事件的地缘政治后果很难评价过高。他说:“由于范围增加、性能更加强大,这个系统可能影响中国沿岸地区的平衡,特别在钓鱼岛和台湾海峡地区。”
他补充说:“这是十分昂贵的系统,也是首次出口S-400。迄今为止这个系统从不出口。”
在出现出口的首批报道之后,这个信息被联邦军事技术合作局部分否认。
他解释道,“实际经验是,在官方空间一切都是延迟出现的。我不排除,过一段时间,在领导者之前就会开始公开讨论这个”。
与此同时,俄中军事技术合作最近数年与前些年的根本不同在于:“俄罗斯国防工业首次对中国购买技术、设备和部件表示出明显兴趣。"有报道称,俄罗斯航天署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China Aerospace Science &Industry Corp. CASIC)磋商购买组件进行微电子制造。他补充说:"诸如俄罗斯电子公司和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CETC)那样的公司存在着一定的合作经验。”
如果说90年代在贸易额微薄的情况下军事技术合作曾经是俄中双边关系的基础,那么目前在贸易额为900亿美元的情况下,俄罗斯对中国的武器出口约为20亿美元。
卡申说:“这十分显著,在政治方面很重要,但在经济方面它不是双边关系中很大的组成部分。”(胥文琦)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