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按战斗力标准培育学兵——
精兵的“摇篮”
引子:隆冬时节,刚进港履行防务不久的学兵张海龙高兴地给老连队打来电话:他在上级组织的岗位练兵中取得3项第一,荣立三等功。据了解,张海龙在驻香港部队深圳基地培训结业考核时就被评为“一级训练尖子”,进港后,他依靠扎实的训练基础很快崭露头角。
近年来,该基地紧贴港内部队任务特点和履行防务需要,始终按照战斗力标准培育驻港精兵,输送的兵员合格率达100%,被誉为“驻港精兵的摇篮”。
用强军目标牵引战斗力
去年2月,基地机关在训练督查时发现,有的连队在训练中随意减少训练内容、压缩训练时间;有的连队组织实弹射击时专门挑选射击用枪,个别战士还用棉花团、卫生纸塞住了耳朵。
问及原因,连队干部解释说是为了提高训练成绩。
“这样的成绩能代表真实战斗力吗?从训练本身讲这是与实战脱节,从根子上讲是没有真正树牢战斗力标准!”督查通报会上,基地领导斩钉截铁地说。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们培训的学兵能否适应港内部队任务需求?能否一进港就能遂行任务……”在战斗力标准大讨论中,几个问号摆在了基地党委会议桌上。“一班人”清醒地认识到,必须破除事故定乾坤的“安全标准”、重文轻武的“形象标准”、只要检查组满意的“迎检标准”,真正把战斗力标准立起来落下去。
讨论中,大家进一步梳理出“存在和平积习不思训,内心怕苦怕累不愿训,缺乏标准意识不精训,消极保安全不敢训,作风漂浮不实训”等现实问题,每一条都发人深省。
随后,基地党委规定:严禁减少训练内容,严禁压缩训练时间,严禁降低训练标准,严禁弱化训练强度。这“四个严禁”,廓清了部分官兵的思想迷雾,打消了思想疑虑,既是“紧箍咒”更是“指南针”。如今,聚焦实战、争当精兵已成为官兵的自觉行动。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