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英烈子女班”:英烈子女在军营有了“家”

2015年09月10日08:11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他们中大多数人的父亲是烈士或因公牺牲,进入军校后他们得到了老师给予的父亲一般的爱。请看来自南京政治学院“英烈子女班”的报道——

喊一声“恩师”泪花流

成长导师陶军(左)与学员马越亲切交谈。董澄 摄

新学期开学前,南京政治学院“英烈子女班”学员赵晋特意提前一天返校。匆匆放下行李,她就来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卢继元教授家中。推开门,满满一桌热气腾腾的饭菜,卢继元和爱人就像在等女儿放学一样等着她。“知道你今天回来,师母专门给你做了最爱吃的腌子鱼。”饭桌前,导师和师母一个劲儿地往赵晋碗里夹菜。

在“英烈子女班”,有这样经历的学员还有很多。对他们而言,导师不仅在学业上解疑释惑,更让他们在军营有了“家”……

2013年,全军首届“英烈子女班”在该院开班。这批学员中,大多数人的父亲是烈士或因公牺牲。为了让这些英烈后代得到家的温暖,在军营健康成长,学院党委决定为每名学员选配一名成长导师,一方面让他们给学员亲人般的关爱,一方面指导学员的学业。

“不辜负各界的关爱,对得起军队的未来。”首届“英烈子女班”学员与成长导师的见面会上,全体导师郑重承诺。截至目前,该院已为58名“英烈子女班”学员指定了成长导师,其中还有几位女教授。

学员韦舒怡入学后一度因为军校紧张的节奏而感到迷茫。见小韦闷闷不乐,她的成长导师、军事新闻传播系教授余琦便时常与她发短信、打电话、谈心交流。“心要向着梦的方向走。”导师的话成了她的座右铭。看着导师熬夜后的黑眼圈、桌上厚厚的论文,听着那始终温暖的语气,韦舒怡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我决不能让导师再为我操心!”

不让导师失望,就是不让爸爸失望。在学员们眼中,笔耕不辍的导师极像因工作废寝忘食、常年顾不上回家的爸爸。潜移默化间,导师们为学员们上了一堂堂直抵心灵的教育课。

在成长导师心中,这些英模烈士的后代就是自己的孩子。他们用行动为学员树立信仰的标杆、点燃求知的渴望。

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刘玉倩(实习生)、闫嘉琪)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