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方:美中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发展
在随后的辩论中,彼得·布鲁克斯为米尔斯海默的理论提供证据。布鲁克斯在辩论中提到,中国总说“百年屈辱史”,而现在中国计划重新找回“中央王国”的荣耀。布鲁克斯在最后阶段“拉票”时说:“非常严重,我们是敌人。美中都想处在国际体系的顶端。除非有一方放弃挑战现状或另一方默许挑战者的崛起,我认为这些是不可能发生的。我们的对手已不是过去的中国,它是一个超级大国,这意味着,中美两国将是长期的敌人。”但从观众的投票结果看,赞同他观点的美国人还是少数。
布鲁克斯举了老生常谈的台湾问题、朝鲜半岛问题,以及最新的热点——南海和东海问题,以此得出“令人遗憾的”结论——“美中之间的战略不信任沟壑难填,现在它变得更糟了”。布鲁克斯还多次表示美国在南海的自身利益,强调美国对日本等盟友在国防和安全上的承诺。他认为,中国对美国的这些行动和表示很不满意。事实上,双方没有“拔剑”,但都在制造更好的“剑”。
布鲁克斯告诉在场观众:美国是一个太平洋国家,与太平洋各国的贸易利益要远大于与欧洲的。他问道:“美国刚签署了一个不包括中国的TPP。你怎么解释这个问题呢?”
对于正方提到TPP等与经济有关的话题,陆克文回应说,在经济上扼杀中国的做法同样会给自身带来伤害,也会影响到全球的就业。他举例说:“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问题上,中国人看到的是经济机会,他们发现本国的建筑业产能过剩,希望将此出口到海外,并增加南亚、中亚、中东的基础设施。这里面有市场。这部分地区存在着巨大的基础设施缺口。为什么美国和中国企业就不能一起投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改善这些地区人民的生活呢?美国和中国公司之间存在大量金融和商务合作机会。同时,也会有竞争存在。但这就是生活。永远不会干干净净,永远不会舒舒服服。”
对于正面提出的中国军事现代化,陆克文在辩论中说,美国军费远超中国,“美国有近10个航母战斗群,而中国目前只有一艘(改造的)乌克兰航母”。此外,他认为,随着中国人口快速老龄化,中国未来30年照顾老年人的预算压力大增,这将对中国的军事建设构成极大的限制。
与陆克文同在反方的戴博在辩论中反驳了正方的观点,他表示:美国和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如何生存而是如何发展。戴博说,正方今晚预测的可怕结果是可以避免的,他们描述的世界可以确信的说不是中国或美国渴望拥有的世界。戴博认为,如果中美能够明智地处理两国关系,那么这是一个可以避免的结果。他回顾自1978年美中正式建交的历史说,在过去37年时间里,尽管中美有不同的价值观、出现过危机,也处过某种高度竞争的关系,但美中一直尽力避免敌意并从相互接触中获益。戴博不仅不赞同“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说法,相反,他告诉观众:“事实上,美国促进了中国的崛起。中国获得的利益多于我们,但我们也从中受益。”他举例说,中国是仅次于墨西哥和加拿大的美国第三大出口市场。中国市场对苹果、高通、英特尔、通用、IBM、宝洁和可口可乐等美国企业及其雇佣者至关重要。此外,从中国进口的廉价商品是低收入美国人能抵御2008年金融危机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在投资领域,中国累计对美直接投资达540亿美元,为美国创造8万个工作机会”。
旁观者:美国不应跌入自己设的预言陷阱
“如果中国是敌人,情势会变成什么样呢?”戴博抛出这个问题后,就用米尔斯海默在其《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的最后一个章节中做答——即使我们能避免全面战争,也会面临战争威胁的争议、无法负担的军备竞赛、通过牺牲第三国人民开启的代理人战争等危机,“美国将禁止大学招收中国学生”。但戴博给出的数据显示,预计到2021年,赴美旅游的中国游客将达到730万人,美国不仅受益于与中国的贸易,也会受益于中国的人才。自1979年以来,超过200万中国学生来美国学习,其中很多人仍在为美国社会贡献力量。应该说,美国和中国的关系不仅仅是政治、经济和军事层面,现在更多地反映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在辩论中,米尔斯海默主要还是强调美中在经济领域不是对手,但在安全领域是对手。他坚持认为,中国经济持续强大后,会与美国在菲律宾、日本、越南,甚至台湾等问题上展开激烈竞争。陆克文则在辩论中回应米尔斯海默:“中国在崛起,美国也在这里,他们并不一定会相撞。我们相信外交手段可以做到这一点。两国并不相互排斥。”
整场辩论会气氛热烈,也不失西方人的幽默。正方的论点集中于理论模型的推断,虽然论据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美方对华崛起的社会舆论和精英关切,但“虚”的东西较多。相反,反方既有事实论据又有道理,都是发生在中美之间实实在在的事情,更让人信服,也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和支持。美国新美国安全中心高级顾问及亚太安全项目高级主任帕特里克·克罗宁看过辩论后说,美中之间的竞争不可避免,中国正在寻求扩大对海洋、太空、网络等领域的控制权,但它并不想与美国发生战争。尽管美中两国经济交织在一起,但双方在区域和全球秩序上仍存在分歧。正如克罗宁所说,为维护自身利益,美国必须保持强大和警惕,但不应该进行不必要的挑衅或跌入自己设下的一个预言陷阱。(殷淼 伊文 吴志伟)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