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這次戰斗力標准大討論,上至領率機關,下到基層班排﹔上至軍委領導,下至普通一兵,層層深入發動,人人全程參與。范圍之廣,力度之大,影響之深,在我軍的集中教育活動中是少有的。
隨著大討論的深入,一方面“抓手”越來越往下沉,向一兵一卒延伸﹔另一方面“層級”越來越往上移,向領率機關聚焦。如果說前者意味著討論的廣度,后者就標志著討論的深度。因為“層級”上移源於這樣的共識:影響戰斗力標准樹立的深層矛盾和思想根子主要在領率機關,打破瓶頸的主要責任和推動力量也在領率機關。
領率機關肩負著把方向、議大事、樹導向的重要職責,作出的每一項決策、拿出的每一個主意,都可能對戰斗力標准的樹立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領率機關與基層部隊是中樞與末梢、決策與執行的關系。上面偏一寸,下面就會偏一尺。如果討論來討論去、抓過來抓過去都在基層,就是本末倒置、主次不分,就抓偏了、抓虛了、抓空了。
在一次跨區機動戰役演習中,廣州軍區某師的一輛戰車在狂風大浪中意外沉海。演習是停下還是繼續?各級心裡都在打鼓。軍區首長擲地有聲:“打仗會死人,訓練也可能死人,演習照常進行,有什麼責任我來擔!”試想,要是高級指揮員不敢擔當,部隊怎麼能放開手腳去對抗?演訓怎麼能貼近實戰去組織?
領率機關是戰斗力標准這把尺子的制定者。尺子合不合用、能不能管長遠,取決於頂層設計的科學性、前瞻性。
早在2000年,美軍參聯會就制定了20年后的聯合構想,成為指導美軍聯合部隊建設和未來聯合作戰的綱領性文件。這種頂層設計的理念,值得借鑒。把戰斗力標准落到底,既要重視從工作指導上研究解決問題,又要通過加強頂層設計來規范和引領,確保長期堅持、有序推進,避免亂鋪攤子、亂建項目,“村村點火、戶戶冒煙”。
直面問題不回避,深挖根源不遮掩。討論中,有些問題基層部隊認識到了,但自身無力解決。比如,作戰訓練條例更新難,實戰化訓練環境構設難,軍兵種互聯互通難,裝備革新經費保障難,新型裝備人才補充難,等等。這每一“難”,都像一根繩索,捆著戰斗力建設的手腳。而解決每一“難”,都需要領率機關主動作為。
有些問題,牽一發而動全身,移一子而活全盤。比如,領導管理體制不夠科學,聯合作戰指揮體制不夠健全,力量結構不夠合理,政策制度改革相對滯后,等等。這些弊端不克服,就不可能進一步解放和發展戰斗力。領率機關應該拿出壯士斷腕的決心、自我革命的勇氣,敢於啃硬骨頭、攻難關,敢於打破條條塊塊、現有格局,為促進戰斗力躍升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八)
戰斗力標准具有鮮明的實踐性,思想上立起來不易,實踐中落下去更難。
一個單位提倡什麼反對什麼,重視什麼輕視什麼,既反映對待戰斗力標准的態度,更體現落實戰斗力標准的力度。導向立在哪裡,官兵心思就會往哪裡聚焦,各項工作就會向哪裡用勁。樹立了正確的用人導向、工作導向、評價導向、資源導向等,就等於繪出了何去何從的路線,提供了孰對孰錯的答案。
--選人用人的“刻度”,什麼時候都應定在打仗上。如果平時重用熱衷“點菜的”、冷落善於“點兵的”,偏愛會來事的、疏遠會干事的,戰事興起,誰來指揮?鼙鼓催征,良將安在?
--有時候做“減法”比做“加法”、知道“不干什麼”比知道“該干什麼”更重要。那些隻為利想、不為戰謀的忙,那些隻願栽速生楊、不願種公孫樹的忙,那些周旋於迎來送往、沉湎於文山會海的忙,忙得越多對戰斗力建設的危害越大。
--刻度越清、精度越高,評價就越准。作為一把評價的標尺,戰斗力標准需要量化、細化。如果刻度不清,黑哨裁判、暗箱操作、人情干擾就很難避免﹔如果精度不高,模糊判定、概略標定、主觀認定就很難杜絕。
--戰備需求、戰場需要就是資源投向。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讓每一滴油都用在緊要處,才能確保有限的軍費、寶貴的資源最大限度地發揮效益。“不當處若靡費千萬,該用時必捉襟見肘”,決不能讓國家投入的錢打了水漂。
落實“鐵標尺”,需要“硬規矩”。戰斗力標准的硬度,取決於平時獎懲的力度。賞一人而三軍樂者,賞之﹔罰一人而三軍震者,罰之。如果對違背戰斗力標准的人和事,睜隻眼閉隻眼,在處罰上失之於軟、失之於寬,就會使追責問責的“快刀”鈍化。
對那些輕視、漠視、無視戰斗力標准的行為,就是要板子打在具體人身上,讓他們確實吃到苦頭、受到懲罰。對那些真想、真用、真抓戰斗力標准的官兵,就應該讓他們嘗到甜頭、得到獎勵。隻有讓規矩“硬”起來,戰斗力標准才能貫穿到軍事斗爭准備的全過程,落實到部隊建設的各領域。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