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武警山東總隊成武縣中隊>>故事集

成武縣中隊故事集:培育忠誠篇【6】

2014年09月10日15:51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永不褪色的傳家寶

“小小針線包,革命傳家寶。”歌詞在成武縣中隊不僅人人會唱,而且在一代代傳承。這種傳承不是中隊大張旗鼓式教育,而是戰士之間潛移默化的行動影響,最終成為每個人的自覺行為。

戰士彭濤家庭生活條件優越,平時非常講究個人穿著。5月初,就在新兵下隊后的一個多月,他看到自己的作訓服已經開了線,膝蓋上還磨出了一個大洞,覺得實在太難看,就隨手將衣服扔進垃圾桶。

這一幕,剛好被打掃衛生的士官肖國鋁看到。他上前勸阻彭濤說:“這件衣服只是破了個洞,縫補一下還可以穿啊,你這樣也太浪費了”。可小彭卻滿不在乎:“都什麼年代了,誰還穿這種破破爛爛的衣服,我讓司務長到支隊再給我買兩套新的。”等彭濤走后,肖國鋁把作訓服從垃圾桶裡撿了出來,用縫紉機精心縫補好,洗淨晾干后,又把它悄悄地挂回彭濤的衣櫥裡。

當彭濤發現自己丟掉的衣服,被縫補一新又回來后,頓時明白肖班長的良苦用心。他專門找到肖國鋁承認錯誤。肖國鋁說:“勤儉節約是咱中隊的優良傳統,一個人的衣服再舊、補丁再多,隻要是干干淨淨的,大家照樣認為他衣著很美。”

此后,彭濤主動向肖國鋁拜師,學習縫紉機的使用技術,不久成為中隊“小裁縫”。其他戰士的衣服破了,他都要主動詢問並幫助縫補,為此,戰士們給他起了個“天衣無縫”的美稱。

“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縫出了養成,補出了作風。多年來,戰士們不因外部環境改變放棄傳統,不因內部條件改善丟掉“本色”,始終把艱苦奮斗當成傳家寶。80年代,上級配發的縫紉機、補鞋機、工具箱,至今仍在使用﹔90年代以不抽煙、不喝酒、不下館子、不向家中要錢、人人有存款為主要內容的“四不一有”活動仍在延續,全體官兵從節約一滴水、一度電、一粒米、一張紙做起,形成了節約光榮,人人爭做勤儉標兵的新風尚。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邱越、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