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武警總醫院心血管外科主任王奇>>故事集

王奇同志先進事跡之育人篇【5】

2014年09月17日19:51    來源:人民網-軍事頻道    手機看新聞

學術成果欠豐碩的專家

301醫院心血管外科教授、王奇博士生同學李玉峰說,王奇在讀博期間的學術研究方面頗有建樹,先后發表論文十余篇,參與編寫專著多部,獲解放軍總后醫療成果三等獎一項,其中不乏精品力作,王奇還是全軍重點課題《冠心病室壁瘤的基礎與臨床研究》及《原位心臟移植的實驗和臨床研究》主要完成人。

然而,我們在整理他的資料時發現: 近幾年來,他發表的學術論文、研究成果獲獎和擔綱的課題並不多,擔綱和完成的課題多是醫院內部課題,沒有涉及全軍、全國性的重大科研課題,獲得最高獎項是2009 年的武警部隊科技進步二等獎,即使這項獎也是基於臨床的研究結果,並且該研究成果在手術中廣為應用。

在許多人看重名利、追逐功力而到處挂名報獎或出書的今天,王奇對學術研究有著自己的深刻理解:

在王奇看來,醫生是應該兼顧臨床、科研和教學三者並重,尤其是肩負學科帶頭人和科室領導者,更應該如此,但學術科研與教學是基於大量臨床的積累,沒有臨床再重的學術科研獎都是空中樓閣,對於剛剛起步的武警心血管外科而言,首當其沖的應該是建立起穩定的病源,是否擁有源源不斷的病人是決定科室和醫生存在的基礎,若來了病人不能盡心治療,反而把心思放在寫論文、搞科研上,長期就會失去病人的信任,沒有了優質的病人,所做的醫學科研肯定沒有更多的學術價值。

上面是王奇的學術科研觀,我們再算算他的時間觀,都知道王奇的時間緊張、節奏快,干工作從不拖泥帶水,其實這是科裡病人多使然,連續五年手術量600台以上,個人每年承擔300多台,除去雙休日、節假日、到各地義診等,王奇平均每天要做2-3台手術,在他這裡的手術幾乎都是復雜的大手術,平均每台手術至上少要3個小時,也就是說,加上術前准備、術后護理,每天王奇手術佔用的時間達到8個小時,再加上門診、坐診,要工作10個小時以上,真正能夠坐下來搞科研的時間幾乎沒有,但即使在時間這麼緊張的情況下,王奇也從來沒有放棄過加強學術科研的念頭。

2008年,協和醫院博士畢業的馬浩加入了這個團隊,王奇讓他主要負責教學與科研,王奇憑借著豐富的臨床,向馬浩提供了大量詳實的案例,在王奇牽頭下,科室共承擔著6個課題的研究任務,已經有3個課題結題。馬浩說按照王奇主任的設想,將來科室的發展要走臨床、科研、教學三者並重之路,還有許多課題王奇主任已經提出了想法,但還沒有開展起來。

王奇還十分重視對年輕醫生的培養,支持他們全面發展。醫生張曉就讀王奇的研究生,聰明能干,肯動腦筋,科研能力強,王奇積極推動,為她提供了大量心臟瓣膜標本,專門建立了實驗室,搭建成就事業的平台。張曉總是將自己的論文給王主任審查修改,王奇每次都十分認真地校正,張曉提出在論文前署上王奇主任的名字,王奇堅決不同意,他說:“研究是你付出的努力,功勞是你自己的!” 

上一頁
分享到:
(責編:繆凌雲(實習生)、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