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美軍B-1B加速奔襲敘境內IS目標
美國對“伊斯蘭國”的空襲行動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但空襲效果並不好,甚至已經出現空襲無用論這樣的說法。那麼這種說法站的住腳嗎?
有兩個主要衡量指標可供參考:一是空襲是否能夠大規模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另一個是能否有效抑制對方的軍事行動。
從這兩個指標來衡量,美軍的空襲效果確實不明顯,既沒有大規模殺傷對方的有生力量,也沒能有效阻止對方的攻勢行動。敘利亞北部、土耳其交界的柯巴尼之戰還在激烈進行,在伊拉克戰場上極端恐怖組織的地面進攻依然取得進展,已經逼近巴格達。但是能否就此得出空襲無用論這個判斷呢?我覺得下這樣的結論還為時尚早。
在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的空襲都持續將近百日,空襲的總架次數都將近10萬架次。而這次美國的空襲行動從時間和強度上來說都和這前兩次的戰爭有很大差距。
盡管極端恐怖組織作為空襲目標並不好打,但是如果能夠持續造成每天百余人的殺傷,極端恐怖組織也難以承受。美國有能力投入更多的兵力,卻隻採用少量的武裝直升機參戰,現在還沒有大規模無人機參戰的消息。如果直升機和大規模的無人機這樣的手段鋪開來用,效果要比戰略轟炸機、F22這樣扔炸彈式的空襲要好的多。
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美軍現在空襲軟弱無力,究竟是“不行”還是“不為”?
從種種跡象來看,不為的可能性更大。現在美軍的空襲行動是有選擇的,有的地方打的多一些,有的地方打的少一些,投入的力量還遠不能和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相比。最典型的就是柯巴尼之戰,極端恐怖組織在戰場上使用了大口徑火炮等重武器,如果美軍進行高強度的空襲,這些重裝備很難在戰場上生存。
如果要大規模提升空襲強度,美軍需要部署更多兵力,包括取得周邊國家機場的使用權支持,包括需要更多航母的支持。但是現在這些方面都沒有明顯的跡象,顯然美軍的空襲是有所保留。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