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由心生。心已敗,力從何來?
甲午大戰前,日本間諜宗方小太郎建議以“艦隊突入渤海海口,以試北洋艦隊之勇怯。彼若有勇氣,則出威海、旅順作戰。彼若不出,則可知其怯”。結果,北洋艦隊固守不出,日軍於是放手大打。宗方小太郎於是也有了與副島種臣同樣的觀感:“我日本人多數對於中國過於重視,徒然在兵器、軍艦、財力、兵數等之統計比較上斷定勝敗,而不知在精神上早已制其全勝矣。”
甲午戰爭,日本不僅對清軍的表現十分看不起,對清國百姓更是蔑視。李鴻章幕僚羅豐祿描述說:“倭人常謂中國如死豬臥地,任人宰割,實是現在景象。”福澤諭吉說:“支那人民怯懦卑屈實在是無有其類。”
康有為則嘆息:“夫以中國二萬裡土地,四萬萬之民,比於日本,過之十倍,而小夷嫚侮侵削,若剮羊縛豚,坐受侵割,恥既甚矣,理亦難解。”其實,從日本間諜對“大清全民都腐敗”的總結中,中國政府官員、軍隊和民眾的真實狀況已可想見。晚清之中國,從裡到外都爛透了。舉國風氣糜爛如此,到了生死角斗場怎能不洋相百出?
有此國家和人民,晚清的讓步不可能讓日本收斂,隻會激起其更大的宰殺和並吞欲望。后來的抗日戰爭,在某些層面上其實還是甲午戰爭的繼續。(作者戴旭系國防大學教授)來源“國防參考jfjbgfck”。
上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