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斯麥級戰列艦“俾斯麥”號
No.9 俾斯麥級戰列艦
“俾斯麥”號戰列艦是一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聞名於世的德國戰列艦,是俾斯麥級戰艦的首艦,也是歷史上第四艘以19世紀德國首相奧托·馮·俾斯麥命名的德國軍艦。該艦於1936年動工,1940年8月服役,滿載排水量達49972噸,是當時德國最大的戰艦。
1941年5月19日,這艘大西洋最強大的艦艇在護送重型巡洋艦的伴隨下攔截來往英國和北美洲的盟軍運輸船隊,切斷英國的海上補給線。5月24日,德艦在丹麥海峽與英海軍戰列艦遭遇,隨即爆發了短暫的戰斗。戰斗中,“俾斯麥”號戰列艦通過5次齊射擊沉了被視為英國皇家海軍驕傲的“胡德”號戰列巡洋艦。之后,德艦立刻將炮火指向“威爾士親王”號,后者遭炮彈擊中,除艦長和一名信號兵外,所有艦橋人員陣亡,數門主炮因故障與戰損而無法發射,被迫退出戰斗。德國人也為勝利付出了代價,“俾斯麥”號中彈,航速降低至28節。燃油泄漏相當程度上影響了“俾斯麥”號的航速和續航力,暴露了本艦行蹤,給“俾斯麥”號的未來命運蒙上了陰影。
確定“俾斯麥”號方位后,英國人投入了其在大西洋的所有兵力——200艘戰艦追捕這艘德國艦艇。5月27日晨,英軍的主力追擊艦隊趕到,包括戰列艦“英王喬治五世”號和“羅德尼”號,用其406毫米及356毫米主炮攻擊“俾斯麥”號。在戰斗中,“羅德尼”號發射了380枚406毫米和716枚152毫米炮彈,“英王喬治五世”號發射了339枚356毫米和660枚133毫米炮彈,重型巡洋艦“諾福克”號和“多塞特郡”號分別發射了254枚和527枚203毫米的炮彈。“俾斯麥”號由於舵機失靈,航向不定,還擊效果不佳。最后,被烈火包圍的德國“新興武器”完全停止了抵抗。新的一輪魚雷攻擊開始了,“俾斯麥”號在水線以下被炸出3個洞。德國人打開了通海閥門並與自己的艦艇一起沉入了大西洋。2200名艦員被救起的隻有115人。
德國共建造了2艘俾斯麥級戰列艦:“俾斯麥”號、“提爾皮茨”號。與短命的“俾斯麥”號相比,“提爾皮茨”號的經歷更為曲折。該艦在1942年后部署到了挪威,雖然出動不多,但一直以進攻姿態對盟國的北極航線造成壓力。特別是1942年7月的PO-17船隊事件中,英國海軍部因輕信該艦出動的消息,解散PO-17護航隊,導致33艘運輸船損失24艘,北極航線中斷3個月之久。該艦的存在還使英國本土艦隊不得不常年在北方航線上保持1~2艘戰列艦、2艘航母,造成了極大的威懾效果。1943年9月22日,英國袖珍潛艇X-6和X-7號秘密潛入該艦停泊的阿爾塔灣,用2枚2噸定時炸彈炸傷了“提爾皮茨”號,該艦到1944年初才修復。1944年4月3日,英國海軍集中2艘航母、1艘戰列艦、大量小型艦艇,對“提爾皮茨”號發動代號“鎢”行動的聯合攻擊,該艦死122人,傷316人,再次喪失戰斗力。1944年11月12日,皇家空軍對該艦再次發動空襲行動,命中2枚“高腳櫃”巨型炸彈 ,另有4枚在艦旁爆炸,“提爾皮茨”號在數分鐘內傾覆,全艦1700人大部分溺水而亡。
“俾斯麥”號、“提爾皮茨”號沉入了大海,但其作戰英勇頑強的象征永遠銘刻在了人們的記憶中。
俾斯麥級戰列艦基本參數
標准排水量:“俾斯麥”號41700噸/“提爾皮茨”號42300噸
滿載排水量:設計值50405噸(1943年)/最大50300噸。
艦長:250.5米
艦寬:36米
吃水:9.1米(基准)/10.2米(滿載)
動力:12座瓦格納式高壓重油鍋爐,3座布洛姆·福斯式蒸氣渦輪機,3軸推進
航速:30.8節(穩定)/31.5節(極速)
續航力:6節/9280海裡,19節/8525海裡,24節/6640海裡,28節/4500海裡
武備:4座雙聯裝380毫米L52.SK-C/34,6座雙聯裝150毫米/L55.SK-C/28,8座雙聯裝105毫米/L65.SK-C/33/37,8座雙聯裝37毫米/L83.SK-C/30,12座單管20毫米/L65.MG.C/30,2座四聯裝20毫米/L65.MG.C/38,提爾皮茨號獨有..6座單管20毫米/L65.MG.C/30,18座四聯裝20毫米/L65.MG.C/38,2座四聯裝533毫米魚雷發射管,艦載機4架阿拉多-196A3型水上飛機(用於偵察、校射與聯絡)
艦員:“俾斯麥”號2092人、“提爾皮茨”號2608人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