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軍事

揭秘解放軍科研創新團隊 曾解決艦船心臟病難題【2】

2016年01月15日08:54 | 來源:解放軍報
小字號
原標題:揭秘解放軍科研創新團隊 曾解決艦船心臟病難題

  著眼部隊急需,提高創新對戰斗力增長貢獻率

  走進海軍工程大學電力電子技術研究所一樓,仿佛進入了艦艇電機的展覽大廳。近千平方米的實驗室裡,密布著十二相整流發電機系統、交直流集成式雙繞組發電機系統、高速感應發電機系統……

  它們中的任何一台,都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放眼萬裡海疆,海軍主戰艦艇的發供電系統,基本上由這個團隊研制!

  “固有振蕩”是電力系統的殺手,振蕩指標超過臨界點,會造成整個動力系統的癱瘓。對於艦船尤其是潛艇來說,動力系統一旦癱瘓,后果不堪設想。

  這是一個困擾世界艦艇動力發展的“心臟病”問題,更是一個制約中國艦艇制造的難題。壯志在胸的馬偉明帶領著一個僅有5人的研究小組踏上了攻關征途。

  測量,記錄,分析,幾十萬組的數據,難以計數的示波器圖形,試驗記錄和報告堆滿了一間由洗臉間改造的簡陋實驗室。他們綜合運用電機、電力電子、自動控制等多學科的最新理論和數據分析方法,建立起十二相發電機及其整流系統的穩定判據,最終找到有效消除這種振蕩的方法,從根本上解決了固有振蕩這個世界性難題。

  馬偉明經常告誡團隊成員,隻要是部隊急需的項目,再大的風險也要去闖,再硬的骨頭也要去啃,再重的擔子也要去挑!

  那年,一艘剛服役不久的某型潛艇動力系統出現故障,嚴重影響了部隊的正常訓練。設計方進行調查后,斷定是制造方的工藝問題,而制造方則認為根子出在設計本身。

  此時,正是裝備形成戰斗力的關鍵時期,部隊官兵心急如焚。

  正在做學術訪問的馬偉明聞訊后連夜飛到北京,徑直找到海軍首長說:“請首長把任務交給我!”

  有人說,馬偉明就是一個傻子,搶這個吃力不討好的“燙手山芋”。可是馬偉明的心裡卻跟明鏡似的,他明白:軍人不能心裡隻想著利益,想著逃避責任,而忘了打贏!

  調查,研究,試驗。經過上百次的模擬海上試驗后,最關鍵的故障再現試驗開始了。“嘭”的一聲爆炸,試驗結果完全符合分析,故障機理終於查清楚了。很快,一套詳細的修復方案以及事故分析報告,火速呈現在海軍首長面前。

  時隔不久,已經趴窩3個多月的潛艇終於重新起航。對此,馬偉明深有感觸地說:“我們是軍隊的科研機構,我們的使命就是要圍繞部隊急需搞科研,提高創新對戰斗力增長貢獻率。”

  聚力強軍事業,吸引一流創新人才

  馬偉明院士常說:年輕人脫穎而出,是團隊最大的成就!

  團隊成員有多年輕?

  2002年,團隊承擔新型高速異步電機研制任務,隻有24歲的研究生王東被委以重任,執掌主設計師一職。那天,軍內外100多位一流專家匯聚一堂,進行可行性論証。專家們誤認為報告台上的王東只是一名普通的操作員。

  經過10年奮斗,這項重大研究取得圓滿成功。如今,王東已成為研究所集成化發電方向的首席專家,博士論文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他本人還被遴選為全軍高層次科技創新人才工程學科領軍人才培養對象。

  王東的故事並非個別。28歲的某儲能裝備課題負責人歐陽斌博士、37歲的電力電子方向首席教授肖飛……在馬偉明創新團隊,這樣的名單可以列出長長一串。

  他們的成長經歷,折射著這個團隊的生機勃勃——現有在職干部過半擁有高級技術職稱,近90%干部擁有博士學位,團隊成員平均年齡僅35歲,形成梯次配備、接力創新的人才方陣。

  讓人們驚奇的是,這個團隊不少骨干都是慕名而來。

  “85后”博士程思為在國外有著高薪工作,但他最終決定加入這個團隊。與他相似,“海歸”精英羅毅飛、沈洋相繼投奔而來。目前,團隊骨干研究人員中,有超過一半的人員畢業於清華、北大等國內一流高校,專業結構涵蓋10多個一級學科。

  是什麼吸引著國內外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源源不斷地加入進來?

  這裡有讓年輕人快速成長的舞台。年輕人來了,馬偉明院士讓他們在重大課題攻關中施展才華。近10年來,該團隊先后培養了7名博士后、70名博士和116名碩士,連續兩年獲評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

  這裡有公開公正公平的激勵機制。該團隊用系統規范的制度機制盤活不同風格和不同學科的人才,每個人的崗位職責明明白白,有為就有位,能唱就有台。上至院士、首席專家,下至剛加入的博士、碩士,沒有親疏之分,沒有新老之別,干得好得到重用,干不好必遭淘汰。馬偉明的一個學生,基礎很好就是不安心,難以適應緊張快速的工作節奏。馬偉明忍痛拍板予以淘汰:“任何人都不享受保護,我的學生也不例外。”

  這裡有強國強軍的大事業大夢想。電力系統方向學術帶頭人付立軍,加入團隊之前已經是武漢大學副教授、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他感到在這裡能為國防貢獻一份力量,毅然攜筆從戎。“如果說這個團隊有磁場的話,強軍事業就是吸引我們的最大磁場。”付立軍說。

(責編:黃子娟、閆嘉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