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時代:把軍事媒體當作新型作戰力量打造

【編者按】
當今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把媒體當作新型作戰力量打造,面對這一趨勢,中國軍隊怎麼辦?中國軍隊媒體又該怎麼辦?解放軍報記者姜興華以中國軍事媒體人的責任和擔當和一名中國軍人的勇氣,對這些問題作出了回答。就在今天舉辦的第五屆中國報業黨建工作座談會上,姜興華的回答《互聯網時代:把軍事媒體當作新型作戰力量打造》被評為本屆會議論壇征文一等獎!互聯網時代,中國軍事媒體該向何處去,就讓我們看看他的回答吧!
互聯網時代:把軍事媒體當作新型作戰力量打造
互聯網大潮洶涌襲來。世界主要軍事強國都把媒體當作新型作戰力量打造。留給中國軍隊媒體的時間已經不多了。軍隊媒體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媒體,而是一種新型作戰力量,其融合發展是建設與我軍使命任務相適應的新型作戰力量,是推進傳播力生成模式的根本轉變。打贏“第二戰場”,你做好准備了嗎?
互聯網使軍事媒體變成特殊的作戰武器
22年前突然“冒”出的互聯網,幾乎與世界新軍事革命同步。
當前,世界新軍事革命加速發展,互聯網作用下的信息主導成為制勝關鍵,體系對抗成為基本形態,網絡空間成為嶄新戰場,精確作戰、立體作戰、全域作戰、多能作戰、持續作戰等成為新質戰斗力的重要體現。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加緊推進軍事轉型。
在這場革命中,美國一直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軍事專家將其比喻為世界軍事發展態勢上的“美軍‘袋鼠效應’”——美國始終跳躍在世界前頭,在發動戰爭的同時也引發了世界新軍事革命,同時還借助互聯網,引發了世界輿論傳播的全方位革命。軍事技術,尤其是互聯網技術和戰爭形態的革命性變化,對國際政治軍事格局產生重大影響的同時,也對輿論傳播產生了重大影響。
輿論專家認為,美軍引領的輿論戰,有三個方面的作用:使人們的輿論戰觀念發生了根本變化﹔認識了輿論戰的巨大威力﹔看到了輿論傳播的發展方向。
這三個方面的作用是“有形”的。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和軍事戰場一樣,美軍的輿論戰一場打得比一場新穎,甚至讓人眼花繚亂。“互聯網給媒體插上了神奇的翅膀!”輿論戰專家驚奇地發現,由於報道手段發生了根本變化,媒體對戰爭的“轟炸”,如同美軍對伊拉克的地毯式轟炸,其穿透之快、覆蓋之廣、滲透之強,史無前例。
阿富戰爭中,美軍利用通信衛星加強“美國之音”“自由歐洲廣播電台”等廣播宣傳能力,增加對中東地區電台、電視台的頻率,延長普什圖語和波斯語節目的播出時間,擴大了宣傳效果,美軍也由此控制了輿論傳播權。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使用了大量高科技新聞手段,通過近乎現場直播的方式,對“斬首行動”“震懾行動”等進行了電視報道,極大地削弱了伊拉克軍民的抵抗意志,最終導致幾十萬伊軍“集體蒸發”,伊拉克政權迅速瓦解。戰區一度隻有美軍“一家之言”。
現代戰爭是互聯網時代媒體的特殊舞台。近20余年來以美軍為“主角”的每一場戰爭,已經使媒體成為一種由特殊走向普遍應用的作戰武器,以全新作戰樣式向對方實施攻心奪氣亂謀的作戰﹔把公眾的情緒引向戰爭﹔麻痺對方,營造戰爭迷霧,增加戰爭進程中的不確定性,等等。傳媒在加大自己影響力的同時,也在更廣闊的領域、范圍,更高的層次影響戰爭。甚至可以說,沒有傳媒就沒有戰爭。戰爭與傳媒幾乎成了“孿生兄弟”。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