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背囊”:怎樣對它,戰場就怎樣對你【2】

深度解剖
掀開背囊看內幕 囊裡囊外隱情多
全團官兵聞令而行,一場針對“小背囊”的大解剖動靜不小。各營各連自己查,連排之間相互查,機關部門隨時查,把全團所有的“小背囊”裡裡外外倒騰了一遍。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類型一:該帶的沒有帶:陣地攻防缺少工具錯失良機
想起去年那次陣地攻防戰,四連連長蘭成勇直拍大腿。戰斗中,四連一馬當先,幾乎沒有戰損,直奔2號高地。導演部規定,誰能奪下這個高地並維持3小時以上的佔領狀態,誰就能在陣地攻防戰中稱雄。
此時,二連也歷經一番鏖戰,向2號高地開進。
由於二連相對四連距2號高地較近,率先到達目標區。考慮到連隊在之前的戰斗中損傷嚴重,連長王小林邊安排人員控制制高點,邊命令工兵在對手必經之地上布下密密麻麻的反步兵、反坦克地雷。
不久,四連也趕到了陣地區域。面對偵察兵報告的大范圍雷區,連長蘭成勇下令,所有戰斗員用爆破筒炸雷、工兵鏟排雷。然而,部分戰士在戰斗出發前為了圖省事,沒有將工兵鏟裝進背囊,實際攜帶率不足六成。
面對地雷陣,該帶的工具卻沒有帶,加上雷區各類地雷數量較多,爆破筒數量有限,四連長急得直跺腳,但他隻能望“雷”興嘆。
四連錯失良機,表面上看是少數官兵粗心大意,其實反映出的是實戰意識不強、對待背囊的僥幸心理,認為不會用就不用帶。這次檢查,他們又把這件事抖落出來,大家認識到這一教訓是深刻的,“小背囊”裡裝著戰斗力。
類型二:帶上的不會用:自毀了兩個尖刀班
“帶的物資如果玩不轉,白白浪費時間不說,帶來的損失更是慘重!”談起對背囊物資的使用問題,該團二營營長陳小金深有感觸。
在一次帶戰術背景的拉練中,二營在通過敵化學武器沾染區時,派出衛勤兵小趙去前方偵毒。五分鐘過去了、十分鐘過去了……由於遲遲不見回信,焦急等待的陳營長耐不住性子,前去查看。離規定的集結時間不多了,在他的催促下,小趙支支吾吾地指了兩條路線。陳營長隨即命令兩個尖刀班出發。然而,沒過多久,導調組傳來通報:“兩個尖刀班因中毒全體陣亡。”
全營官兵氣不打一處來,一個勁地責怪衛勤兵,小趙耷拉個腦袋,給大家道歉:我對新配發的偵毒包還不太會用,越急越緊張,一緊張就出錯。
無獨有偶,拉練中,剛畢業的排長小林在通往一個集合點時,被一堵高牆攔住了去路,小林對背囊的戰斗裝具不會用,隻好選擇繞道走,結果超出規定時限,被判不及格。而隨后的老參謀劉帥觀察到高牆上立起的一根鐵柱,用背囊裡的背包繩迅速重疊打結,套住鐵柱成功翻越高牆,提前趕到了集合點。
正反兩種結果,讓二營官兵切身地感受到,平時加強針對性訓練有多重要,不能把戰備物資放進背囊就不管不問了,每一件戰斗裝具都是我們手中的武器。
類型三:平時不重保養,戰時全都抓瞎
“背囊的東西按標准整好了就不要動,更不要把裡面的東西隨隨便便拿出來用。”這是七連班長、上士老劉對剛下連的新兵們常講的一句話。
曾幾何時,他下連那會兒,老班長也是這樣教他的。背囊裡的東西,除了出去駐訓,其余時間是用來應付上級檢查的,沒必要動。久而久之,背囊的各種功能逐漸弱化,在基層官兵眼中,它就是一個“道具”,一個裝東西的口袋。
讓老劉徹悟的是去年的一次演習。那天深夜,突然接到指令,要求紅軍預備指揮所立刻轉移,當大家好不容易撤收完畢准備出發時,突然發現指揮通信的一個元件不見了。老劉急忙帶領兩名戰士尋找。黑燈瞎火,當他們掏出背囊裡的手電筒時,因為長期不用,電量早已流失殆盡﹔取出戰備小包裡的火柴,全都受潮點不著。
由此引起的連鎖反應更可怕,當他們耗盡兩個多小時找到通信元件時,部隊已3次改變行動指令,而一無所知的他們,一頭鑽進了對手包圍圈,當了俘虜。
談起這事,劉班長仍很激動:“作為老兵,我沒法給新兵交待,慘痛的教訓就在眼前,這張臉好像被人抽了幾下。我再也不能像老班長帶我那樣教新兵了。”如今的老劉,對“小背囊”特別在乎,特別留心,他會經常提醒他的新兵:背囊有沒有破損的?干糧有沒有過期的?火柴有沒有受潮的?裡邊的東西有沒有湊數的……
七連連長張偵慶要求更嚴厲,他隨機抽查、不定期檢查那一招,讓全連官兵誰都不敢怠慢“小背囊”。檢查完了他一定會大聲吆喝一句:“小背囊”就是戰斗裝具,戰斗裝具就要保持戰斗狀態。
類型四:依據崗位和任務需求,帶多帶少有講究
根據崗位和任務需求,“小背囊”最好可增可減,是這次大檢查中基層官兵普遍關心的一個問題。
按照這個團以前的標准,大晴天,雨衣雨布照帶不誤,單日任務無需宿營的,也要帶上單兵睡具,不管是出去駐訓,拉練行軍,還是執行任務,背囊物資始終一個標准。特別是炊事員、給養員,除同其他戰士一樣不少外,他們還要背上一整套炊具和部分給養物品。
一次演練中,部隊緊急轉移,由於炊事員負重過大,行動遲緩,結果暴露了目標……
“讓背囊輕一點,再輕一點,輕到能滿足任務所需最好。”這是大部分基層官兵的企盼。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