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变前后,杨虎城也未获得延安的彻底信任
1935年,杨虎城对中共态度冷淡,毛判断“杨怕蒋特甚,一时当难建立积极关系”。1935年,随着中央红军长征北上陕西,中共殷切希望与坐镇陕西的杨虎城部改善关系,以便自己在陕西立足。
同时,毛泽东分析认为杨虎城所辖“十七路军是典型的地方势力,要扩大实力,控制地盘,对抗南京。杨虎城和中下级军官有反蒋抗日思想。这支非蒋嫡系部队,受蒋排斥。蒋把他们驱上反共战场,是想达到两败俱伤的目的。他们与蒋的矛盾不可调和”。因而,联合杨虎城共同反蒋还是很可能的,为此中共采取了两大措施。
一是停止暴动。1935年2月,中共中央局派汪锋由上海回陕时指示说:在杨虎城部的共产党员,“在任何情况下,没有中央局的指示不能起义,要留待将来红军进攻大城市时再行动。那时,搞里应外合,能起更大的作用”。
1935年11月,毛泽东派汪锋代表红军与十七路军谈判,指示说:我们不能实行那种狭隘的关门主义政策,国内政策要作适当的调整。
1936年9月,周恩来指示汪锋:“抗日要联合多数。凡是同我党素有来往的国民党部队,我们就不在其中搞起义、搞兵变、搞分裂、搞瓦解,而要做好团结的工作……对杨虎城的部队,只能搞团结,不能搞分裂,更不能拉出队伍合到阎(揆要)团来,我们绝不背着杨虎城把他的队伍拉出来扩大红军。”而此时距离西安事变的发动仅剩三个月。
二是利用杨虎城与蒋介石、张学良的矛盾瓦解他们的关系。毛泽东、彭德怀于1935年12月5日致信杨虎城说:“张学良卖国成性……乃闻阁下之孙、冯两师,亦由陕南向陕北开进,诚不识是何居心?如言保境,则鄙军并无问鼎长安之谋。如言进攻红军,则不计何立中、刘翰东、牛元峰、沈克等之惨败,宁不计唐嗣桐, 张汉民之覆撤。如言陕西,则阁下卧榻之侧,眈眈者究是何人?蒋介石四十余团久已深入陕甘,张学良主力近更陆续入陕。邵力子手无寸铁,阁下已炎之惴惴不安,倘易之何柱国或张学良手下任何一人,则阁下之靖绥主任、地方权力,当有存乎?冯钦哉已为蒋介石拉去,孙蔚如能保其不为冯钦哉第二乎?”
毛泽东在给杨虎城的密友杜斌丞的信中也告诫杨虎城说,陕甘地方势力,如果不跟红军合作,则必然完全受蒋、张控制,以致尽失容身之所:“蒋、张势力布满陕甘,杨虎臣先生如处瓮中,举手投足受其宰制,危险情形不可言论。为今之计,诚宜急与敝方取一致行动,组成联合战线。敝方愿在互不攻击的初步条件下,与虎臣先生商洽一切救亡历史图存之根本之计。日本军力现已发动平津,控制之后,转瞬即及山陕。蒋虽让出陕甘地方政权于张学良,但蒋之四十余团兵力仍实际的控制陕甘。张学良主力入陕,一面固为对付红军,一面实欲对付虎臣先生。臣榻之侧,势浃然也。如得先生居中策划, 以共同作战对付公敌为目标,则敝军甚愿与虎臣先生谅解,逐渐进到共组抗日联军、国防政府之步骤。先生为西北领袖人物,投袂而起,挺身而干。是在今日东北军中如沈克等,均应与之联合。甘肃邓宝珊亦为绝无出路之人,敝军亦愿与发生关系。闻先生与之有旧,能为先容,曷胜祷企。”
然而,杨虎城此时对中共虽然多有照顾,但对中共的这些示好举动却并不感兴趣。1935年底,毛泽东派汪锋去见杨虎城,杨似乎有意不与中共中央发生任何关系,表现得非常冷淡。1936年4月中旬, 毛泽东又派王世英去西安找杨虎城,杨竟推诿不见。这些都使中共领导人对杨的可靠性产生了怀疑,毛泽东断定:“杨虎城怕蒋特甚,一时当难与我们建立积极关系。”
据中共特使王世英后来回忆说:实际上,杨虎城封存有两大疑虑:一是“害怕暴露,因为他部下有一个师长叫冯钦哉,同蒋介石有勾结”。还“害怕与我建立合作,其部队群众为我争取,及害怕蒋发觉而迟缓。杨胆子很小”。二是“因红四方面军、红二十五军与十七路军曾订有互不侵犯协议,红军片面毁约,杨恐共产党不能遵守信义”。杨虎城的态度与当时一批试图与中共保持秘密联系的地方军阀相似,他们一方面到处给自己留下后路,愿意与中共保持接触,另一方面又不愿同中共明确合作反蒋的关系。
因此王世英评价说,这种人“凡事谨慎机警,鬼心眼儿特别多,深恐上当,于己不利或削弱他的力量,把他的摊子搞光,地位弄丢”。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