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永远的高司令【3】

——记抗日老战士高全宽

桑之原

2015年06月23日17:47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上世纪70年代高全宽(后排左三)与同事在延安

三、参加八路军,投身抗日战争

在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抗日队伍最初两年,高全宽他们主要活动于龙关县三区一带,现在属于张家口市赤城县。高全宽在自传中写道:“那时,生活虽艰苦,但没有给气受……每天东跑西奔,只是高兴,跑就跑,打就打。”1942年8月,高全宽被编入晋察冀第11军分区7团4连,担任班长。

7团是晋察冀第11军分区的主力部队,它活动于平西地区(北平西部),包括察南的一些县,如阳原、蔚县、宣化、涿鹿等等。而高全宽加入游击队所在的赤城县虽然紧邻宣化县,但它属于平北军分区,也就是第12军分区。高全宽为什么没有加入第12军分区主力部队40团,而是加入了第11军分区的主力部队7团,现在已不得而知。我的判断是,因为他是阳原人,而7团活动地区包括阳原,他在阳原一带活动便于掩护,便于开展工作,因此组织上把他编入了7团。

1941年7月,日寇为了配合德国在欧洲的进攻,希望把中国变成扩大侵略战争的“后方基地”,集中兵力向解放区特别是华北解放区发动了大规模的“扫荡”和“蚕食”,推行“治安强化运动”,封锁解放区,致使解放区日益缩小,财政经济极度困难。针对这一严峻形势,从1942年1月开始,晋察冀边区实行精兵简政,缩编主力,加强地方武装和民兵建设。1943年初,晋察冀第11军分区从主力7团抽调了包括高全宽在内的40名班排干部组建北山支队,该支队活动范围包括阳原、蔚县、涿鹿、宣化等县。所谓“北山”指的是蔚县北山,也就是阳原大南山,正是高全宽家乡所在地。

北山支队成立后,深入敌占区,武装开辟北山地区,他们像一把尖刀一样插向敌人的心脏。高全宽回到了熟悉的地方,听到了熟悉的言语,如鱼得水。北山支队采取化整为零的方式,把部队分为3-5人小组,深入村庄,减租减息,发动群众。他们向伪村长、村警、联络员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政策,宣传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和国内抗日战争的形势,分化瓦解敌人。在高全宽等人的努力下,部分敌伪政权转变为两面政权,表面上服从敌人,暗地里为八路军办事。同时支队惩处了一些民愤较大汉奸,捣毁一些伪大乡,打击了汉奸的嚣张气焰。没过多久,敌人苦心经营的一些占领区就变成了八路军的游击区,支队的力量也逐步壮大,并与当地群众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记不得是在哪一次战斗中,父亲膝盖上下和脚踝上下都被日本鬼子三八大盖步枪子弹贯穿,部队撤退进山的时候没法带走他,只好把他藏到一个山洞里,是当地一位大嫂每天冒着生命危险上山给他送饭换药,一直到他痊愈归队。解放后,父亲曾经回到故地寻访,但一直没有找到这位大嫂”。事实上,我们的部队之所以能够无往而不胜,最根本的原因是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和爱戴。许多老红军、老八路与群众感情深厚,是因为他们深切地体会到革命的成功来源于群众的支持,甚至他们能够活下来完全是因为群众的保护,这种军民鱼水情深是在战斗中凝结而成的。

北山支队是一支英雄的部队。在1944年4月编制的晋察冀军区战斗部队序列里,北山支队已经赫然在列。在《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中我们也查到了关于北山支队突出作用的记载,在谈到北岳区1944年反“扫荡”“清剿”时,该书写到:“第11军分区的各个游击支队,在第7团的支援下积极向北伸展……北山支队一度袭入张家口、宣化以南的武家沟煤矿、化稍营和深井据点”。北山支队政委李布德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离休前职务是山西省军区司令员。当时的北山支队队部直属三个中队,下属三个大队,高全宽在队部二中队(连)任副排长。三个大队则主要由反正过来的伪军组成。

关于高全宽所在北山支队的活动情况,我们查阅了一些历史资料和回忆文章,收集了一些当地民间流传着的故事,这些记述和故事(特别是民间传说)虽然不一定与历史真实完全吻合,但也大致可以看出北山支队在抗击日寇方面所做出的贡献及其所产生的影响。

参加反“扫荡”

1943年秋,日军调动张家口、宣化等地日伪兵力,对晋察冀根据地发动大规模“扫荡”。为了粉碎敌人的扫荡,北山支队决定主动寻找战机,牵制敌人的兵力,并且伺机歼灭其有生力量。

涿蔚公路、蔚宣公路是蔚涿宣地区两条重要交通枢纽,也是敌人扫荡必经之路。一天傍晚,队长带着战士们秘密来到距离北水泉村不远的下康庄南头,高全宽等人在沿公路隆起的小山岗上筑好工事,埋伏下来。大约10点左右,敌人乘坐的汽车出现,并全部进入伏击圈。队长下令后,手枪、步枪、机枪、手榴弹如雨点一样击向敌人。没等敌人反应过来,冲锋号吹响,战士们跃出工事,冲上公路,与敌人展开肉搏战。敌人伤亡惨重,两辆军车被烧毁,战斗取得胜利。

化稍营是阳原县的一个大镇,也是日伪重要据点。10月的一个夜晚,北山支队从蔚县龙池沟、红沙坡出发,渡过桑干河,远距离奔袭。在到达化稍营镇外围之后,战士略作停顿休息,并进行了简短的部署,随即发起攻击。高全宽所在部队从南边爬上堡墙,沿着堡墙直奔东门的炮楼,插到炮楼门前,搭人墙翻上了炮楼,占领了炮楼顶。楼下的伪军见炮楼顶都被八路军占领了,不知底里,纷纷缴枪投降。就这样,高全宽他们一枪没放就夺取了东门,还俘虏了一个班的伪军。北山支队另一部与敌短暂交火后,很快占领了西门。两支队伍两面夹击,全歼了伪区公所和物资局内的守敌。此次战斗给化稍营的日伪军以沉重的打击,震慑了敌人,鼓舞了群众。《晋察冀军区抗日战争史》也提到了这次战斗。

收编“秦团”

北山支队要应对的另一个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遍地的联庄、土匪。当时的北山地区流传着这样的歌谣:“大枪好比千亩地,子弹好比一头牛,北山出啥名‘特产’,联庄、土匪遍地有”。查阅当地史料,在日寇占领察南地区之前,单是阳原县、宣化县一带就有大小土匪几十股、近万人之众。日本占领之后,各路土匪迅速统一在一个叫“老大王”的土匪头子李英德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但在这不到两年时间里,就被日本人分化瓦解、打击溃散,相当一部分被收编为伪军。有些伪军,其实还是土匪,在投靠日本人之后,横行乡里,坑害百姓,破坏抗日,行为更加恶劣。不把他们镇伏,开辟解放区的工作就难以进行,基层政权就难以维持,群众也无法真正发动起来。北山支队根据上级指示,按照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方针政策要求,在群众配合下,积极开展清扫联庄、土匪、伪军的工作,最大限度的孤立和打击日寇以及死心塌地为日本人卖命的汉奸。

据当地人回忆,高全宽被安排去说服收编秦太富领导的“秦团”。这个联庄曾是蔚县、阳原县一带很有名气的联庄,后来演变为蔚县北山的一股土匪,共200多人,其中骨干基本是殷家沟人(现属宣化县),多姓秦,号称“秦团”。秦太富的队伍在抗战初期是主张抗日的,但日寇全面占领这一地区后,在日寇的威逼利诱下,“秦团”于1942年投敌当了伪军,其实是一边给日本人当差,一边继续当土匪。前边说过,高全宽的姐姐秦高氏嫁于殷家沟村,他的姐夫秦太祯则是秦太富的本家兄弟,小时候高全宽常到姐姐家去,与秦太富等人熟悉且能够说得上话,所以上级把这个任务交给了高全宽。

高全宽孤身数次深入秦太富驻地,给秦太富讲清道理和形势,表明八路军的态度。秦本人也有一定的民族意识,但过去不相信共产党能打得过日本人。北山支队在成立不到一年里,开展了夜袭化稍营等大大小小战斗,已经在当地打出了不小的影响,鼓舞了人心。通过高全宽卓有成效的说服工作,“秦团”与八路军建立了联系,为八路军提供了不少情报和帮助。经过进一步争取,大约在1943年底或1944年初,“秦团”全部加入八路军,被编为北山支队第二游击大队。此后,一些联庄、土匪也纷纷加入了抗日队伍,例如当地比较有名的郝永智部伪军(曾经也是土匪)反正后被编为北山支队第三游击大队,并参加了朝阳堡战斗。

朝阳堡战斗

朝阳堡战斗是北山支队损失较严重的一次战斗,史料对这次战斗有着较为详实的记载。

朝阳堡是阳原县东部的一个村子。1944年6月7日上午10点多,日伪军尾随北山支队一部来到朝阳堡,并实施包围。下午3点,日伪军向南堡发起进攻,但被支队击退。当晚,日寇从张家口、宣化派来重炮连和部分化学部队。8日上午,日伪军发起进攻,均被打退,双方伤亡较大。下午,日伪军发起总攻,大批日军代替伪军进攻,北山支队把兵力从南堡撤回北堡,日军以猛烈炮火轰炸北堡,直至黄昏才渐渐停止。9日天刚亮,敌军又组织进攻,支队神枪手击毙了敌军指挥官藤田,乘日伪军群寇无首之际,支队战士发起了冲锋,试图突围。日军则再次使用炮火猛烈轰炸,炮楼被毁,堡墙被打开缺口,日军随机实施反冲锋,三五成群涌入堡内,与支队战士展开了肉搏战,战士们奋力拼杀,再次打退了日军。在这次战斗过程中,日军施放了毒气。

据记载,朝阳堡战斗北山支队牺牲了很多人,突围出去的并不多。领导这次战斗的副支队长江文离休后在西安干休所休养,1984年曾回朝阳堡村祭奠牺牲的战友。据在场人士回忆,满头白发的江文在那里大哭一场,长跪不起。高全宽是否参加了这次战斗,史料没有明确记载,但是北山支队二连参加了战斗。我们认为,高全宽作为二连副排长应该参加了这次战斗。很幸运,他活了下来。

高全宽次子高德海回忆说:“父亲经常提到‘朝阳堡’这个地名,经常说朝阳堡这朝阳堡那的,小时候听他讲故事也没太在意。他讲到有两个日本兵追他,他站在悬崖边,大个子日本兵端着刺刀冲上来向他猛刺,他一闪身,这家伙收不住劲直接冲下山崖摔死了。小个子日本兵一看不是他对手,想跑,他端着刺刀追了上去,这家伙躲在树后边,父亲向左刺,他躲到树右边,向右刺,他往树左边躲。于是父亲向左虚刺然后直接刺向右边,结果了这个日本鬼子的性命”。或许,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朝阳堡战斗后向山里撤退过程中——我们姑且这样认为吧。可以看出,高全宽在战场上是十分机智和勇敢的。

教导大队受训

1944年9月,晋察冀军区决定将整个军区划分为冀晋、冀察、冀热辽、冀中四个二级军区,察南地区十几个县划入新组建的第13军分区,同时决定在整个军区开展连排级战斗骨干整训。高全宽因此离开北山支队,他先在晋察冀第13军分区教导队接受3个半月军事训练,接着在冀察军区教导大队接受了近7个月军政训练,这是他在全国解放前所参加的时间最长的一次专门学习和训练。

高全宽认真地学习所有课程,参加了各种课目训练。晋察冀军区这次大规模长时间军政训练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党的政治工作、群众工作、形势教育以及各种基本政策,甚至还讲授了社会发展史、经济学、哲学一些内容;军事技战术则是重点中的重点,包括射击、投弹、刺杀、夜间战斗、游击战术等等。在养成教育方面,教导大队也十分重视“一日生活”规范管理,这对良好作风形是有益的。

高全宽认为自己10个多月学习收获很大,他在自传中写道:“此次学习对我收获极大,可以说是我在军事、政治、文化上进步的开端,因此打下了以后进步的基础。”特别是,高全宽认为他最大的收获是思想上的变化。他在总结里讲到,这次学习让他开始静下心来思考参加革命究竟是为了什么。“自己虽然给革命做了些事情,也流过血,但在究竟为何参加革命这一关键问题上是糊涂的,存在着混饭吃、找职业的思想”。他同时认为自己对革命贡献太渺小,为自己对政治不够关心、为自己入伍这么长时间还留在党外感到耻辱。他说,“看别的党员去开会,自己非常难受”。

我们感受到,这次学习对高全宽来说确实是思想上的一次升华。更重要的是,我们从高本人的变化可以看出抗战时期我们党政治思想教育工作的巨大成效。

解放张家口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投降。但当时驻张家口的日军第118师团、独立混成第2旅团等部共2万余人,拒不投降,并将主要兵力部署于张家口以北的张北和以西的万全及以南的沙子岭一线,准备抗击苏蒙联军和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进攻。晋察冀军区决定武力夺取张家口。

史料记载,晋察冀军区第12军分区10团和40团从张家口东部攻入张家口,察蒙骑兵支队集结了三个骑兵连和两个步兵连,到张北和化德方向接应苏蒙联军。高全宽所在的晋察冀第13军分区主力20团则从张家口南部攻打日伪军。

高全宽怎么又到了20团?前边说过,晋察冀军区下属军区调整后察南地区归新组建的第13军分区管辖,但该军分区没有自己的主力部队,于是冀察军区总部将第1军分区的20团调到了第13军分区,高全宽从教导大队受训结束后,直接编入20团,担任排长职务。

8月20日晚,20团赶到张家口附近,但是被暴涨的洋河水阻于河南岸。22日,20团投入战斗,从南面向张家口发动进攻。高全宽所在的20团沿城市道路兵分二路。进攻路线大约就是今天张家口胜利南路和工业南路这两条道路。高全宽带队负责攻打十三里宣化大道(即火车站附近)到清水河东区(张家口市区被清水河分隔为东西两岸)。那时日寇虽然士气低落,但是战斗力保存比较完整,作战比较顽强,高全宽与他所在连队一起很好地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战斗结束后,他们获得了上级的物质奖励。

高全宽在攻打张家口战斗中脚部受伤。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刘军涛)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