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全宽1946年春天在辽宁兴城支队
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一座丰碑。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倍加怀念为取得抗战胜利流血牺牲的无数中华儿女。70多年过去了,参加抗日战争并生存下来的先辈们大部分已经故去,健在的也已进入耄耋之年。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健在的抗日老战士的生命并不仅仅属于他们自己,也属于这个民族,因为他们见证了国家的苦难并奋起抗争,他们是我们民族不屈的象征,是那个时代民族优秀分子的杰出代表。我们应当记住这些人,让他们的形象进入到国家的历史和文献之中,让我们的后代能够时时想起他们,常常缅怀他们,这或许是对70年前抗日战争胜利最好的纪念方式之一了。
本文记述的是我家乡河北省阳原县的一位健在的抗日老战士——九十二岁高龄的高全宽老人。
一、初识高全宽,永远的高司令
我家乡河北省阳原县是晋察冀边区北部边沿地带,属当时的察哈尔省管辖,这一带十几个县又叫察南地区,是晋察冀边区重要组成部分。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一直是日伪与我八路军激烈争夺地区,又有大量的土匪,敌我形势犬牙交错。我小时候是听着抗日故事长大的,我知道我们那里有个打日本的老八路叫高全宽,解放后做了“大官”,但我不知道他在哪里。当我开始从事新闻工作之后,我在偶然的机会知道他还活着。
我想见到他,这是我的心愿,基于对老人的崇敬,基于对那一段光辉而苦难历史的缅怀。
经过努力,我在医院见到了高全宽老人。遗憾的是他已基本失忆,无法进行有效的交谈。但是老人依然感动了我。
“阳原的?”字正腔圆的乡音。
他很有力地握着我的手,然后挺直腰杆,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接着双手抓住我的双手,抱在胸前,歪着头,长时间地注视着我,好像是在审视他手下的兵,他的眼睛很清澈,神气而坚定,严厉而亲切,充满了关爱和力量。过了一会儿,他好像力气用尽了似的,颓然地坐到沙发里,支撑了一阵子又在护工的帮助下躺回了病床。他患有心脏病、糖尿病、严重的肺纤维化、老年性脑萎缩……躺在病床上的高全宽进入了似睡非睡的状态,却出人意料清晰地喊出“妈妈”两个字。
当我即将离开的时候,老人又醒了过来,我随即向他告别,老人在护工的帮助下再次下了床,双手握着我的双手,然后又是一个标准的军礼。
他身边的人告诉我,老人见到来人都要敬礼,而且是有礼必回。在病床上这些岁月,提到家乡“阳原”、“高家背村”这些字眼就能让他激动不已。而“妈妈”则常常是他在无意识状态下脱口而出的两个字。
我虽然与高全宽老人未有实质交流,但我已充分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当他基本失去全部记忆的时候,“家乡”、“军礼”和“妈妈”仍然埋藏在他脑海的最深处:是妈妈给了他在生命,是家乡的土地养育了他,是党和军队给予了他人生的价值,这是他没有忘记的,我相信他也永远不会忘记。
从高全宽老人身上,我也更加明白了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取得全国胜利并不断创造新的辉煌,也更加明白了我们党为什么能够成为一个伟大的党。像高全宽这样的,如果不是共产党,他就是乡间一个普通农民,是共产党教育了他、培养了他、塑造了他,带领他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立功勋,并在新中国国防建设中做出贡献。他对党给予的这一切有着深刻的认识,这种认识已经深入到了潜意识层次,成为他生命的底色和本真。我认为,我们党的伟大之处在于能够按照民族解放和民族复兴伟业的需要去改造一代又一代人,在高全宽老人身上,我们看到了这个效果。
高全宽老人离休前是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副司令员,大家称呼他高司令。在我看来,他是“永远的高司令”。我深切地感受到,在高全宽老人心灵深处,他对党和军队的忠诚就像对妈妈和家乡的思念一样,是刻骨铭心的,是永远的。
下面我将展示高司令人生经历和一些重要事迹,希望读者不仅仅从人物故事角度去理解,更应思考一下我们党为什么会有这种神奇力量,把千千万万个高全宽组织起来,培育成革命事业的中坚力量;思考一下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党应当怎样改造人和改造社会,从而更加有利于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