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专题策划>>典型>>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开展“长征人走长征路”活动纪实
人民网>>军事>>正文

长征路上的红色回响【2】

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开展“长征人走长征路”活动纪实

吴莹、汪玉成

2015年09月15日14:58  来源:人民网-军事频道  手机看新闻

重走长征路,一次精神寻根的历程

在江西瑞金,小学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说的“红井”就在这里。来到这里的人,都要尝一尝当年毛主席带领战士和群众打出的井水。85年过去了,这口井里的水依然清冽甘甜。

“作为人民子弟兵,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老区人民的恩情,应常怀饮水思源、反哺报恩之心!” 红井前,医疗队的专家们驻足沉思。

参观叶坪革命旧址群、红井区旧址群、古田会议旧址、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遵义会议纪念馆、延安革命博物馆,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每次义诊结束后,医疗队都要走访当地老红军、瞻仰革命遗址、缅怀革命先烈,心灵一次次得到革命洗礼和熏陶。

一张张照片、一件件实物、一个个先烈事迹,都见证了那段不同寻常的艰苦革命岁月,凝聚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先烈的鲜血和汗水,记载了那段军民一家共抗敌的红色历史。医疗队员们对在这片红色土地上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革命老区人民的伟大付出有了更切身的体会。

触摸历史、诵读历史,不只是为了感受那份光荣和责任,更是为了充分汲取历史营养,更好地延续那种冲破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牟旆博士在给医院同事们的微信中写道:作为新时代的人民军医,对英烈们最好的致敬就是继承和发扬他们的革命精神,坚定信念,不畏艰苦,在医疗工作中做出好成绩。

“长征在我心中,再不是薄薄几页纸的教科书,也不单单是毛主席笔下激昂澎湃的《长征》组诗,而是一段鲜活的历史、一代人的追寻。”消化科丁凯博士也深有感触地说。

重走长征路,不忘老兵情。今年已77岁的廖万清院士是这次医疗服务队中年龄最大的成员。来到88岁的老兵华立模家中,两人的手就紧握不放,在诊断老人患有严重皮肤病后,廖万清亲手为老人敷上药,承诺免费接老人到上海进行后续治疗。临别时,老人将大家送到门口,就像当年百姓送红军,惜别之情溢于言表。

在瑞金,医疗队探访了红军遗孀王淑贤,得知老人患有骨关节、眼疾和风湿等多种疾病后,专家们诊断后写下详细的治疗方案和注意事项,留下了联系电话,并送上慰问金和物品。王淑贤老人拉着队员的手亲切地说:“谢谢你们,在你们身上,看到了当年红军的好作风、好传统。”

在遵义,已是101岁高龄的老红军王道金得知医疗队要去看望他,特意穿上了他珍藏的红军军装,专家一行给他送去了鲜花、常用常备药品和祝福。得知老人关节不好,不宜站立,侯春林教授为他进行了详细的检查,并教给他一套腿部保健操,老人开心不已。就在道别时,这位老红军在医护人员的搀扶下站了起来:“我要站起来跟你们合张影!”老人的举动让在场每个人为之感动和敬佩。

延安八一敬老院,身着军装的医疗队员们的到来,让住在这里的老红军们很是激动。在这里,记者有幸见到了95岁高龄的老红军庄生德,一身褪色的军装挂满了军功章,沉重的呼吸声却提示着老人已是风烛残年。然而,忆起那段热血激荡的峥嵘岁月,老人仿佛又回复年轻神采,精气神十足,激动时挥舞着满是皱纹的双手,愤慨时把桌子敲打着“砰砰”作响,描述着当时的情景。

1934年,不满14岁的庄生德参加了陕北红军靖边警卫队。1936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在山西襄宁,庄德生第一次和日本鬼子“干上了”。在长达两年的保卫河防作战中,庄生德左腿负了伤。他说,自己算是命大,是幸运的,但他的很多战友却再也没能回来。“穿上八路军的军装就是军人,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我得到的命令就是守住渡口,不让一个日本鬼子过河!”在老人的身上,除了感受到身为军人的责任感,更多的是那种毫无畏惧、誓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生命铺就的长征路,从赣南一直铺到陕北。

一路走来,沿着红军的足迹,追寻先烈的革命精神,缅怀党的光辉历史,受到一次次心灵的洗礼,大家也从从内心深处理解了“长征精神”的深刻寓意——红军从失败走向胜利、从困境走向辉煌,不仅得益于正确的政治路线、得当的军事指挥,更是对共产主义的执著信仰,对革命理想的执著追求,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和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正靠着坚定的理想信念,一个满目疮痍的国家才得以复兴,成功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刘玉倩(实习生)、黄子娟)

相关专题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