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军事
人民网>>军事>>正文

解放军历史上10次大裁军:强大军队不是靠人头数量【2】

2015年11月18日07:57  来源:解放军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人民解放军历史上的10次大裁军

  改革春风里百万裁军

  ——以“消肿”为突破口,提高现代条件下诸军兵种联合作战能力

  “文化大革命”期间,部队组织编制混乱,比例失调,机构臃肿,干部严重超编。据1974年底统计,全军共有干部152.6万人,超编46.7万人,压缩定额、调整体制编制后,又多出10余万干部,超编总数达60余万。1975年6月,军委扩大会议集中讨论了精简整编和安排超编干部两项议题,决定3年内减少员额160万人,主要是精简机关、裁并重叠机构、把兵员减下来,减少保障部队,淘汰旧装备,保留骨干,保持部分满员师,加强特种部队。在这第五次大裁军中,精简最多的是工程兵、铁道兵,占陆军兵种部队精简总数的92.1%。到1976年,全军总人数减少了13.6%。

  但由于“四人帮”的干扰破坏,精简整编任务尚未完成即被迫停止,直到1980年8月启动第六次大裁军,主要裁并了各级机关重叠机构,撤销了省军区独立师,部分陆军野战师由满员师改为简编师。

  1982年9月,第七次大裁军以“精兵、合成、平战结合、提高效能”为原则,将人民解放军总员额减至400余万。其中,军委炮兵、装甲兵、工程兵机关改为总参谋部下辖的炮兵部、装甲兵部、工程兵部;军区直属的炮兵、坦克和野战工兵部队,大部划归陆军的军内建制;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基建工程兵集体转业到国务院有关部门和所驻省、自治区、直辖市;撤销省军区的地方部队,部分边防部队移交公安部门。尽管这次裁军的力度很大,但邓小平仍不满意,在整编方案上批示:“这是一个不能令人满意的方案,现在可以作为第一步实行,以后还得研究。”

  1984年11月1日,国庆35周年大阅兵刚过,中央军委在京西宾馆召开座谈会,全军各大单位的领导集聚一堂。

  “从哪里讲起呢?”邓小平随和、亲切地望着会场上的诸位高级将领,“这次阅兵国际国内反映都很好。但我说有个缺陷,就是80岁的人来检阅部队,本身就是个缺陷。这表明我们军队高层领导老化,这种状态不改变不行。”

  如何改变?唯有“消肿”。当时我军有400万人,机关庞大,官多兵少,官兵比例为1∶2.45。邓小平尖锐指出:“这样庞大的机关,不要说指挥打仗,跑反都跑不赢!”“精简整编,着重精简军以上的人员、干部和机构。精简整编,要搞革命的办法。一次搞好了,得罪人就得罪这一次。用改良的办法,根本行不通。”

  这次,邓小平拿定了主意,要采取革命性的行动——裁减员额100万!

  当时,我国面对的国际形势并不乐观,而裁军百万,意味着我军将减少四分之一的员额。这个决策的作出需要对国内外形势有准确的判断和科学的预见,需要有坚定的决心和超人的胆略。

  1985年6月4日,邓小平在军委扩大会议上举重若轻地伸出一个指头——中国人民解放军减少员额100万!

  决策“消肿”已属不易,实行起来更是难上加难。裁并机关、裁减部队、转隶关系、精简干部、提高合成程度、调整军队院校等一系列举措实行之后,到1990年,全军总员额降至319.9万人,共裁减103.9万人。人民解放军整编了若干个集团军,新组建了陆军航空兵、电子对抗兵等部队,同时加强了特种兵建设,海军、空军也加强了诸兵种的合成。

  当1986年“国际和平年”来临时,裁军百万的战略性行动已总体完成。这第八次大裁军与以往不同,并不是简单的裁减人员,而是军队结构性的大调整,标志着我国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已经由“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转到围绕现代化建设这个中心全面提高指挥和打赢现代化战争能力的基础上来。事实证明,“减少一百万,实际上并没有削弱军队的战斗力,而是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往事链接

  裁撤命令下在最前线

  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以来,华北地区持续干旱,天津遭遇到历史上罕见的水荒,几千家工厂面临缺水而被迫停产,近800万人民群众的生活深受影响。1981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兴建引滦入津工程。工程中最关键、最复杂的是在河北省迁西县境内开凿一条高6.25米、宽5.7米、长9600米的穿山引水隧洞。工程总指挥、时任天津市市长的李瑞环把这个最艰险的任务交给了铁道兵第8师。

  1982年3月,第8师官兵们高唱着《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来到引水隧洞工地——景忠山下。这一地区石质复杂,塌方频繁,施工难度相当大。

  就在官兵们不畏困难,争先请战,夜以继日地进行正洞掘进时,5月23日,师长刘敏、政委张景喜奉命赶到北京参加铁道兵党委紧急扩大会议。谁也没想到,几天后,他们带回来一个令人心碎的消息:铁道兵并入铁道部,全体官兵脱下军装,集体转业。

  如同一声惊天霹雳,让原本激情万丈的队伍一下子乱了阵脚。一时间,要求调转、退伍的申请报告,不亚于以前的请战书,像雪片似的飞往连部、营部、团部;第40团报告零点至6点的班没人上;第36团工程进度直线下降;全团3个井3天进度不到1米;有的连队一天躺下不少“病号”……

  “绝不能给铁道兵脸上抹黑!”“为铁道兵写好光辉历史的最后一页!”通过一系列有效的思想动员,官兵们澄清了认识,放下了包袱,重新振奋了精神,继续坚守各自的工作岗位。

  1982年7月,总指挥部决定再缩短半年工期,确保引滦工程在1983年国庆节前通水。已没有退路的第8师决定倒排工期、背水一战。

  被称为“泥老虎”的9号洞是引水隧洞全线最“烂”的洞子,石块一抓一把,沾水就流,一碰即塌,工程期间先后塌方了360多次。官兵们水大不惧,塌方就抢,前面倒了,后面接着上。石质碎软不能打眼放炮,他们就一镐一镐地挖,一锹一锹地铲,甚至用手抠。

  深秋的一天夜晚,9号洞再次发生塌方。为了不引发严重影响工期的“通天”塌方,第39团工程师王国军高喊一声:“是党员的跟我来,现在是我们为国献身的时候了!”说着,就扛起一根枕木冲向最危险的地方。在他的带动下,官兵们也纷纷扛着枕木冲进洞里。经过两个小时的拼死搏斗,100余名官兵流血负伤,终于避免了一起即将发生的特大塌方。

  尽管撤编在即,身上缠满急需解决的问题,但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第8师官兵还是将高昂的士气和革命干劲,同科学的态度相结合,于1983年7月1日,比预定时间提前3个月完成了施工任务,创造了轰动全国的“引滦精神”。

上一页下一页
分享到:
(责编:邱越、黄子娟)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