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为先——大国智库的生存之道
当前,美国拥有各类智库1800多家,其中近半数涉足国家安全与防务领域。近年来,随着美国国防预算进入紧缩期,防务科研经费一砍再砍,美国各类防务智库的生存压力陡增,智库间竞争日趋激烈。正是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促使美国防务智库探索出了一套独特的生存之道。
美国知名防务智库大多采取商业化运作模式,依靠提供高质量的知识产品建立声誉、赢得项目、筹措资金。这种“质量决定命运”的生存模式,迫使智库始终把研究质量视为生命线,使其能够排除干扰、独立研究,通过提供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赢得军方信任。2010年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发布的《空海一体战:初始作战构想》报告,被时任参联会主席迈克·马伦称为“打破军种之间、联邦部门之间……‘烟囱’的范本”,这是缺乏生存危机感的军内智库无法企及的。在“排名决定地位”的环境下,美国智库还通过发行出版物、召开研讨会、参加听证会甚至主动培训军方官员等方式,千方百计扩大影响力。美国军方正是看中了智库广泛的社会影响力,频频资助其为军方“代言”。
美国一流的防务智库,都把主要时间和精力用于基础性、前瞻性课题研究。例如,布鲁金斯学会的学者大概用60%的时间做长期战略研究,40%的时间做应急课题。2014年10月27日,即美国防部正式提出开发“第三次抵消战略”半个月前,美国战略与预算评估中心就“抢先”发布了长达70多页的专项研究报告。这份名为《迈向新的“抵消战略”:利用美国的长期优势恢复美国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研究报告,系统梳理了前两次抵消战略的背景、内容和经验教训,探讨了新抵消战略的关键要素,并提出建立全球监视与打击网络的构想。无论是从篇幅还是深度看,该报告都绝非“速成”之作。事实上,这种“抢先一步”的做法,在美国智库中屡见不鲜。
美国智库之所以善于“下先手棋”,得益于美国独特的“旋转门”机制。作为精英汇聚之地,美国智库与政府部门建立了良好的人才交流机制。知名智库成员会被吸纳到政府决策部门,直接参与决策,而政府高官退出政坛后,也会到各大智库发挥余热。例如,尼克松政府的国防部长詹姆斯·施莱辛格、老布什政府的空军部长詹姆斯·罗切均出自兰德公司的战略研究团队。2014年12月2日,美国众议院武装力量委员会就“第三次抵消战略”举行听证会,两位作证的智库专家分别担任过海军副部长和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战略计划部主管。通过“旋转门”机制,智库人才与军方官员之间建立了“双向通道”,有利于智库了解军方关切,保证研究成果的及时性和针对性。(南京陆军指挥学院 陈航辉 张根亮)
上一页 |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