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军事改革要尽可能地充分论证、科学设计,但改革中错误难以避免,积极完善纠错机制更为重要。了解俄军“新面貌”改革中出现的反复,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我军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俄军“新面貌”改革虽存在许多硬伤和后遗症,但它却迅速使俄军实现了向符合现代战争要求的体制编制转变,提高了人员待遇和军心士气,彻底扭转了苏联解体后俄军长期以来的颓势,是一次成功的军事改革。
军事改革要尽可能地充分论证、科学设计,但改革中错误难以避免,积极完善纠错机制更为重要。了解俄军“新面貌”改革中出现的反复,汲取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推进我军改革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主要表现
担当改革大任的国防部长被解职。时任俄国防部长的谢尔久科夫是“新面貌”军事改革的主要设计者和领导者。他在改革中力图打击腐败,然而最终结果却是,因自身陷入重大腐败案被解职。因腐败被解职的还包括俄武装力量总参谋长兼国防部第一副部长马卡罗夫和国防部另外两名副部长。
谢尔久科夫等人被解职后,反对改革的人欢呼雀跃。但俄领导人秉持“反腐败,不否定改革”的明确态度予以回应,强调腐败是改革的大敌,不是改革导致腐败,而是腐败破坏改革。
恢复准尉军官岗位。俄军军官比例一直较高,为达到军官比例占15%的西方标准,俄军在“新面貌”改革中,曾强令大批军官退役,原定于2012年实现的军官裁减计划,在2010年就实现了,可谓雷厉风行。把军官人数从35.5万降至15万,其中包括取消了14万准尉。
然而,由于俄军缺乏像美军那样能担负初级指挥员职责的职业军士,取消准尉后,军队基层一线指挥员和专业人员出现了严重短缺。为此,俄军不得不重新增加7万名军官的编制,主要用于恢复准尉岗位,以夯实战斗力基础。
在职业化上出现反复。普京任总统后,曾决定在2010年前完成由义务兵役制向合同兵役制的转变。然而,经过试点发现,俄罗斯经济无法承受供养全职业化军队的高昂代价。
因此,在“新面貌”改革中,俄军决定实施以合同兵役制为基础的合同兵役制与义务兵役制混合的兵役制度。然而,在小幅增加工资和改善待遇的情况下,这一改革仍难以实现。
大多数合同兵应征者是在社会上找不到工作的人,素质堪忧。对此,俄军一方面决定暂停招收合同制军人,扩大义务兵比例,重新回到以义务兵为主的混合兵役制度上。另一方面决定大幅提高军人工资标准和福利待遇,适时重新招收合同制军人。
从2012年1月1日起,俄军队开始实行新的工资办法,合同兵的待遇得到大幅提高。合同制兵役在劳动力市场上开始具有竞争力,重新恢复的合同制士兵征收计划指标也超额完成。
军事教育体系改革急刹车。“新面貌”改革计划大量裁减军事院校,把65所军校缩编成10所综合性军事院校,实现教育资源的集中和重点配置。然而,俄军庞大的军事教育体系和细化的军事专业,根本不是10所军事院校所能容纳的,结果只是将原先的院校变成了几所主要院校的分校。
“新面貌”改革通过地域集中配置以实现节约经费的目标,却忽视了广大教职员工的切身利益。因为要搬迁到偏远城市,许多教员选择放弃军事职业,导致长期培养的军事教育专业人才大量流失。在新任国防部长绍伊古上台后,相关计划即被停止。
恢复了部分师团编制。俄军“新面貌”改革的一个重点是将陆军中的“师”“团”取消,代之以更加灵活、完备的作战单元“旅”。这一计划原准备到2012年用4年时间完成,但事实上只用了1年时间,就匆匆完成了所有部队的整编。
从目前国际形势以及俄军拥有的核威慑力量来看,大规模地面作战的战争形态已不大可能出现,“师改旅”的基本方向是正确的。然而,北约国家仍然保持着强大的陆军地面作战力量,一旦国际局势风云突变,俄军师团部队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因此,为纠正这种对重点战略方向和不同类别部队考虑不够的“一刀切”整编带来的弊端,2013年2月,俄国防部长绍伊古下令恢复两支著名部队——“塔曼”旅和“坎杰米洛夫”旅的师级编制,并准备将其他一些重点区域部队重新改回师级单位。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