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脑工程”,科技强军新模式
指控是“艺术”还是“技术”?是“哲学”还是“数学”?是“经验”还是“经典”?面对一些部队领导的疑问,刘忠说:“不是单选,而是多选。”
这样的疑问,其实源自长期机械化战争思维的影响,导致作战指挥控制更多靠经验、魄力和感觉这样的定性分析。现代战争中,信息化条件下的体系作战已逐步取代传统机械化条件下的集团式作战。体系作战强调以指挥控制为核心,将情报预警、力量运用、综合保障一体化,实现作战效能的倍增。因此,信息化战争更多依赖定量决策。
观念一新,柳暗花明。实战中,“作战规划计划”、“目标决策分析”两个环节最为重要。然而,过去我军作战指挥体系条块化分割、层级化复杂等问题较为严重,指挥控制信息化程度不高,一度严重掣肘了战斗力的提升。
以往,一些部队拟制作战计划时,会采用写稿子、推本子的方式。由于需考虑海量作战要素,整个计划拟制动辄一个月以上。而且,即便如此,计划本身的问题屡有出现。
有一次演习,敌情通报下达后,红军各指挥所分头制定作战计划。等到精密的作战计划制定完毕后,蓝军突然“不按常理出牌”展开超越式攻击,红军大乱。在战情已变情况下,有的红军分队竟仍向没有蓝军的阵地发起进攻……
一次协同作战中,由于各军兵种制定的计划各自为政,不同装备间出现电磁互扰,作战效能大幅降低……
问题面前,部队也一肚子苦水:智者千虑终有一失,何况在现代战争海量信息中更易顾此失彼。
刘忠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他知道,不借助先进的信息化手段,仅凭人脑的经验决策,是无法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
面对急迫的军事需求,刘忠经过大量调研和刻苦攻关,带领团队开发出数字化作战计划系统,将战场兵力、作战行动、打击效果、战场环境影响等要素数字化,运用“大数据机器学习”、“军事运筹”、“专家系统”等高技术进行计划生成和推演评估。
该系统一经使用,就彰显耀眼的光芒:人工需几天甚至一个月才能制定出的作战计划,在系统协助下速度提高了几倍;庞大的作战要素之间协同规划,指挥员结合系统很快拿出了最优方案;甚至一些“想当然”的问题计划在它的“火眼金睛”下也被及时纠正。
运用该系统后,一次作战对抗筹划中,某部计划运用直升机展开跳跃式攻击,攻击方向、兵力运用、火力运用、要素协同几乎无懈可击,但仍被该系统“拦下”。有人纳闷,哪出了问题?原来,直升机完成任务后的返航路线与蓝军某防空阵地的射程覆盖区域擦了边,极易被敌击毁。至此,经验丰富的指挥员不禁对该系统连声叫绝!
“擒贼先擒王”是传统战争中颠扑不破的真理。然而,在信息化战争中,“目标体系分析”却颠覆了这个观念。
近日,俄军用精确制导导弹炸掉了IS的一个帐篷引发官兵热议。很多人认为,价值千万以上导弹炸掉一个100块钱的帐篷何其浪费?
“这很可能是一场精彩而精准的信息化指挥控制。”刘忠微微一笑,忆起一桩往事。
一次拟定作战对抗计划,面对蓝军庞大作战体系,部队指挥员习惯性选择对蓝军指挥所实施精确打击。然而,刘忠通过目标体系分析发现,这一选择“不靠谱”。他给出了新的打击思路:摧毁蓝军隐藏在一处帐篷内的信息处理站。
指挥员大惑不解。通过系统推演,原因大白:蓝军指挥所一般深藏地下、防御极强,且在作战体系内还有好几处备用指挥所,一旦某处遭受打击,其他立刻能够接替指挥,基本不受影响。在复杂网络中,经过科学计算,他们发现几乎蓝军所有指挥所与侦察力量通信都要经过该信息处理站,该站虽隐蔽却容易打击。一旦将其摧毁,必将瘫痪蓝军指挥体系。
“指哪打哪,关键在‘指哪’。指不对方向,威力再强大的导弹也只是个‘大鞭炮’。”事后,某指挥员感慨地说:“有了高科技‘外脑’,指挥员才能更好地科学决策,仗才能打得事半功倍!”
就这样,刘忠团队经过不懈努力,推动了指挥控制领域的技术发展,科研成果在多次重大任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得到了部队广泛赞誉!
大德至简,“山花”烂漫笑隐丛
面对荣誉,刘忠总是谦逊地说:“我们和部队相互学习,同步成长,才有了今天这样1+1>2的效果。”
此话绝非客套。记得刘忠带领团队为部队开发指挥控制系统之初,部队在试用时就犯了嘀咕。
原来,该系统计算的雷达探测范围总是与实测有一定差距。刘忠不禁咬紧了嘴唇:如果该问题没有发现而用此系统制定了作战计划,岂不成了“掩耳盗铃”?
这件事给了他不少启发:与部队合作、向部队学习永无止境;技术革新、系统升级永无止境;求真务实、勤奋质朴永无止境!
他们在随后的科研过程中,邀请作战部门、装备研制部门、院校、基层部队等各路资深军事专家加入总师组,对联合作战数据、模型、规则展开联席会议。科研攻关过程中,刘忠虚心向部队请教,大量学习军事知识,力争实现指挥控制和技术的无缝对接;部队指挥员也深刻理解了信息化条件下体系作战理念,从而迅速适应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
以往,有些军队专业技术干部容易给人“大行不顾细谨”的印象。在教员小程眼中,刘忠身上却闪烁着“季布一诺值千金”的美德。
一次,刘忠接到紧急通知,请他第二天进京参加一场技术协调会,时间定在下午2:30。刘忠当即应允。
他订了张最近的航班,预计当天下午抵京。准时起飞,即将抵达北京时,飞机却因天气原因,无法降落,只好返航。返回长沙后,此时进京火车票已来不及购买。在长沙机场,刘忠苦苦等到半夜12点,终于通知可以登机。不想飞机起飞不久再次因天气原因返航。一番折腾下来,已是第二天凌晨4点。
航空公司建议乘客安顿进宾馆休息。小程劝刘忠:“现在还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时候,改乘火车也来不及了,因为天气原因到不了不是我们的责任,我建议还是先回学校,到时给他们解释一下吧。”
刘忠却说:“我们既然答应参加,有‘约定’就一定要信守承诺。只要部队有需要,我们就应该义不容辞。”于是,硬是等到了凌晨5:30,终于“成功”登上飞机,到北京时已是上午10点半。
在荣誉和利益面前,刘忠始终大公无私,总是将年轻人推到台前。他不仅将“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等研究经费全部用于团队科研与学术交流,还主动将自己很多学术论文署名排在年轻人之后。
2011年,他参与的某重大项目计划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负责单位建议刘忠为科大的申报代表。刘忠推辞,并推荐了并肩战斗在项目一线的黄教授。
事后,他总是谦虚而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不仅要学习钱学森老前辈的学术精髓,更要学他‘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价值观。年轻人有发展,军队才有希望!”
在培养人才上,学术民主是刘忠一以贯之的作风。他的博士生小冯在某重大项目攻关中与作为总设计师的刘忠在技术路线上产生了严重分歧,而参研专家们普遍支持刘忠的意见。
刘忠却并未因小冯“挑战了自己权威”而勃然大怒,反而将分歧拿到技术讨论会上公开讨论。最终,小冯证明了自己的技术路线更加有效,让在场不少人面面相觑。刘忠不仅未感到尴尬,反而开怀地接受,并将其方案确定为该项目主导技术路线。事后,他还让小冯担纲某应用系统研制任务,使其成为了该任务中唯一的“85后”主任设计师。
至简传大德,呕心搭人梯。育山花烂漫,甘笑隐丛中。
这些年,部队战斗力强势拔节,刘忠的战队战功赫赫:近年来,他们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6项、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他本人也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