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平常心”打科研硬仗
刘忠总爱把“平常心”三个字挂在嘴边。他说,我国近年来在指挥控制系统的建设上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随着使命环境和作战样式的变化,以及部队需求的不断提升,指挥控制系统需要持续地改进。“指挥控制系统的研究和建设永远在路上,在这样一个领域工作必须要有一颗平常心,不要想着一蹴而就,否则很可能欲速则不达。”
面对巨大的工作强度,刘忠也认为有一颗“平常心”十分重要。“5+2”、“白+黑”的工作状态对刘忠来说早已是家常便饭,一年一半多的时间都在出差中。“去年最长的一次出差是去北京,近30天钉在一个地方没有挪窝。”刘忠笑言。
2012年,某指挥控制系统开展立项论证工作。该系统面临着技术跨度大、综合集成难、研制风险高等诸多问题。刘忠同团队骨干反复商量,决定迎难而上。为此,刘忠还说:“这个事我们应该干、能够干、必须干!”
经过3年的艰苦攻关,刘忠带领整个团队主动放弃了所有假期,一周至少工作6天,不分白天和黑夜。终于在2015年9月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获得高度认可。
尽管经常高强度工作,刘忠还是认为,他并不是“拼命三郎”,还能在其中感受到乐趣。“我不是一个爱着急的人,再急的事也能稳住。可能也因为我真的很喜欢编程,我觉得这是一项很有乐趣的工作。”
据说刘忠过去非常喜爱下围棋,刘忠说:“那是过去的爱好,现在最大的爱好应该就是回家和散步。家庭永远是非常重要的,只要有时间我都一定会回到家人身边。”说到家人,刘忠脸上不由地露出了微笑。
亦师亦友成就团队赫赫战功
在学术上,刘忠始终倡导平等,鼓励年轻学子敢想敢闯。冯旸赫2010年成为刘忠的博士生,主攻体系建模与分析。在参与某大项目攻关时,冯旸赫在体系建模技术路线上与作为总设计师的刘忠发生了分歧,而团队中其他成员则普遍支持刘忠的意见。
作为项目负责人,刘忠没有因为冯旸赫年轻缺乏经验而直接“枪毙”其方案,而是花了2-3周的时间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并亲自试验,与冯旸赫推敲研讨,最终确定了一个二者兼容的方案,该方案极大地提升了项目的效率和灵活性。
在荣誉面前,刘忠总是一推再推,优先考虑年轻人。他在学术界的影响很大,提出了很多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但他在很多学术论文署名中都主动列在靠后的位置。2011年,他参与的某重大项目计划申报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该项目负责单位建议以刘忠作为国防科大的申报代表,但刘忠却推辞了,并推荐了并肩战斗在项目一线的另一位教授。
刘忠总是说:“我的贡献有限,年轻人做了大量的论证验证工作,更需要与国际学术界交流。年轻人有发展了,军队建设才有希望。”
在生活中刘忠也对身边的年轻人给予父亲般的关怀。冯旸赫在博士期间曾经公派去国外学习两年,临行前,刘忠主动找到冯旸赫,询问他在生活上有没有需要帮助的地方,还亲自教他制作一道万能菜——西红柿炒鸡蛋。冯旸赫出国后,刘忠除了与他通过邮件保持学术上的交流以外,每隔半个月都会通过QQ了解他的生活近况。
同样身为刘忠学生的张家铭也说:“虽然刘老师经常出差,不常见面,但他一直都在默默关注着我们。他还会看我们的朋友圈,还点赞呢!”说到这儿,刘忠的学生都笑了。
信息系统与管理学院政治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张俊英说,这是一个开放、平等、团结、且上下一条心的团队,面对艰巨的任务大家都抢着上,而面对功劳和荣誉却没有你争我抢。
也许正因为如此,才成就了刘忠战队的赫赫战功:近年来,他们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军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6项、军事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刘忠本人也被评为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军队高层次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对象。
上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