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贏在制空權》配圖
回顧20世紀100年來的軍事史,在令人毛骨悚然的殘酷記錄之后,會赫然發現一個顯而易見的規律和現象:幾乎所有重要戰爭和重大國際事件,都籠罩在一雙巨大翅膀的陰影之下。
20世紀的軍事史,仿佛就是一部飛機——空軍——空中力量應用、發展、壯大的歷史。如果說空軍是一粒種子,那麼它萌芽於一戰,盛開於二戰,結果於越南戰爭,成熟於海灣。
到了今天,是收獲期。
1903年12月17日,美國俄亥俄州代頓市郊外的曠野上。一個外形古怪的木制動力裝置,迎著怒吼的狂風,醉漢一樣搖搖晃晃地離開了地面,足足在空中飄行了59秒。兩個年輕人威爾伯·萊特和奧維爾·萊特振臂狂呼:“飛行器時代終於到來了!”
這是一個創世紀的時刻。從公元前770年中國戰國時代魯班“削竹木為鵲,成而飛之”,到身披羽毛憑高而下,再到氣球、飛艇、滑翔機,到第一個有動力的飛行器飛上天空,人類攀登了2800年。正像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登上月球時說的一句話:這是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人類的一大步。
但是兩年后二位萊特並非出於高尚動機向軍隊出售他們發明的舉動,使后人對他們了卻人類3000年夢想的敬仰到此為止。雖然美國陸軍愚蠢地拒絕了這一建議,歐洲卻因此獲得珍貴的靈感:
1908年,一位叫亨利·法爾芒的人駕駛他自己研制的飛行器在法國的伊西做了一次一公裡的圓圈飛行,標志歐洲從此跨入真正的飛行時代。
1909年,一位叫路易·布萊裡的青年駕機飛越了英吉利海峽,引起世界一片歡呼。但是,英國卻在這歡呼聲中打了一個寒戰:英吉利海峽再也不足以成為帝國天然的屏障,單純的海上防御時代即將過時。
任何一項重大的發明,都注定將被強制性地首先用於戰爭。這個鐵定的法則雖然不像鋼鐵般冰冷,但卻像鋼鐵一樣堅硬和真實。
上一頁 | 下一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