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和”號沉沒結束戰列艦時代
二戰實踐顛覆戰列艦地位
一戰中的日德蘭海戰所展示的戰列艦艦隊決戰爭奪制海權的場景,令當時世界上各主要海軍強國堅定了對大艦巨炮的崇拜,而對在一戰后期迅速崛起的潛艇和航空兵蘊含的巨大作戰潛力視而不見。
在總結了日德蘭海戰的成敗得失后,世界各國海軍高層認為,要在未來的戰列艦決戰中取勝,必須同時擁有英國戰列艦的強大火力和高速度以及德國戰列艦優異的防護性能,其結果就是戰列艦越造越大。
然而,就在各國海軍紛紛斥巨資建造大型乃至超級戰列艦的時候,美國陸軍少將威廉·米切爾於1924年出版了《空中國防論》一書,書中用翔實的數據論証了“通過空襲能擊沉所有的軍艦”。而英美日等國海軍在訓練、演習和實戰中也都不同程度地驗証了這一結論的可靠性。但一直到太平洋戰爭爆發前,戰列艦在各國海軍中的主導地位始終沒有被動搖,甚至對戰列艦主導地位的懷疑論都會被斥為離經叛道的異端。究其原因,既有客觀因素,也有各國海軍尤其是海軍高層的保守思想作怪。
在任何時代,海軍都是高技術軍種,同時也是最昂貴的軍種。一艘戰列艦的造價則動輒以數十甚至數百億計,由於造價昂貴,服役周期最短也要8至10年。因而,海軍主戰裝備的調整往往花費巨大,難以在短期內調整到位。從人的角度來看,當時世界各國海軍掌握實權的高級軍官基本上都是在“大艦巨炮”的理論與實踐中成長起來的,即便是后來在太平洋戰場上將航空兵運用到出神入化境界的美國海軍,其主要指揮官從骨子裡也是崇尚大艦巨炮的。只是,一來日本人偷襲珍珠港把美國的大艦巨炮都弄沒了,二來是信奉實用主義的美國人更能接受現實,而不是死抱教條。
“大和”號沉沒結束戰列艦時代
日本“大和”號戰列艦堪稱史上空前絕后的超級戰列艦,1937年11月開始建造,1941年12月完工。該艦標准排水量65000噸,艦體全長263米,艦寬38.9米,主炮口徑460毫米,主裝甲厚度為410毫米,最高航速達到27節。
“大和”號建成后,便成為了日本聯合艦隊的旗艦。但“大和”號可謂生不逢時,當它建成服役時,戰列艦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尤其是到了太平洋戰爭后期,因為缺乏有效的空中掩護以及燃料不足的原因,“大和”號長期趴在錨地內,成為了戰爭的看客。最后,在日本軍國主義分子“一億玉碎”的瘋狂叫囂中走上了窮途末路。而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日本人出於“保密”的考慮,即便是對“大和”號上的普通水兵和基層軍官也宣稱艦上裝備的是406毫米主炮,以至於當“大和”號投入實戰時,艦上的絕大多數官兵並不知道他們的軍艦上的主炮比敵人的口徑大、射程遠。
1945年4月7日, “大和”號戰列艦在司令官伊藤整一中將的指揮下,率領聯合艦隊殘存的最后十艘艦艇,向正在進攻硫磺島的美國海軍特混編隊發起自殺式的菊水特攻作戰。而當美軍艦隊司令哈爾西上將得知“大和”號出擊的消息后,曾有過讓艦隊中的“衣阿華”級戰列艦去與之對決的想法,但經過反復權衡后,他還是命令艦隊中的航母艦載機去執行擊沉“大和”號的任務。當天中午12時31分,美軍開始對“大和”號展開攻擊。在經過了兩個多小時的負隅頑抗后,曾經被視為日本海軍驕傲的“大和”號戰列艦被徹底葬入大海深處。“大和”號的沉沒,也宣告了大艦巨炮時代的徹底終結。
二戰后,由於航空兵和導彈武器的迅速發展,世界各國便不再建造新的戰列艦。戰列艦也逐漸成為了歷史名詞。僅存的一些戰列艦也都成為了各國海軍博物館中的展品,供后人參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