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思想政治工作“家常飯”為什麼這樣香【4】

2014年10月28日11:02    來源:解放軍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探尋感召力:“家常飯”的奧妙在哪裡——第31集團軍新形勢下經常性思想工作新聞調查

  ★“家常飯”的本色是不求奢華和虛名,隻求滋養精氣神

  “家裡的餐桌”拒絕“時裝秀”

  “打土豪,分田地”“沒飯吃的窮人快來趕上紅軍”“紅軍為窮人打天下”……走進閩西紅色遺址,一幅幅簡潔有力的標語、漫畫映照出烽火歲月裡燃燒的激情。

  紅軍標語用的是老百姓的大白話,書寫在牆壁、門板、山岩、石橋等抬頭可見的地方,當年正是這種十分“接地氣”的宣傳教育,把革命的火種遍布四方。

  時代發展到今天,開展宣傳教育的條件好了,手段豐富了,為什麼卻難以達到當年的效果?記者調查發現,有的部隊片面追求形式創新,“土”變“洋”了,反而離兵遠了。

  某團組織黑板報評比,一個連隊將幾塊黑板用合葉拼接起來,裝上輪子,在野外迅速展開,整齊劃一,頗為壯觀。還有的連隊煞費苦心給黑板鑲上時髦的鋁合金邊框,裝飾精美卻內容乏味。

  “政治工作如果沾染上形式主義,不僅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還會給基層增加新的負擔,從正能量變為負能量。”某團政委姚蘭祥的話令人警醒。

  記者在集團軍近期出台的《經常性思想工作實施細則》中看到:黑板報、牆報評比不再過分注重字跡、配圖是否美觀,而是看有沒有反映連隊實際和官兵思想﹔飯堂廣播評比不再看普通話是否標准,而是側重於官兵原創作品的質量﹔政工網建設不再層層辦網站、處處“立煙囪”,而是提倡各單位經營好自己的特色欄目。

  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聽眾。經常性思想工作的對象是普通官兵,兵味越足離官兵越近,越是“高大上”,離大家越遠。

  集團軍政委張學杰說,毛澤東當年給農民講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塔,形象地說明最下面的是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壓在他們身上的是地主階級、買辦階級,再往上是貪官污吏、土豪劣紳,頂層是帝國主義……這樣一講,就連不識字的農民都明白了。如今,一些教育課戰士聽不進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概念來概念去,把道理講空了,講遠了。這些都是沒有聯系實際,搞“時裝秀”的表現。

  毋庸置疑,多媒體、飛信、DV等現代技術手段為政治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然而,不管新鞋還是舊鞋,都必須合腳,官兵才能接受。無論載體如何創新,緊貼時代發展、緊貼使命任務、緊貼官兵實際的基本原則不能變,否則就會水土不服。

  接地氣才能聚人氣。今年年初,某團七連上等兵單神奇拍攝的微電影《我的班長我的兵》,在全團展映好評如潮,被團黨委作為帶兵育人活教材。微電影講述的是上士班長祖國強和土家族新兵童俊男的故事。祖班長托舉小童翻越障礙牆,組織全班戰友為他過生日,挑燈夜戰教他學理論……一幕幕似曾相識的場景,讓官兵心頭涌起陣陣暖流。

  無獨有偶。某團指導員林瑞文用一組照片制作的板報,朴實無華,卻反響良好。他看到新戰士花錢大手大腳,吃飯浪費嚴重,便用相機記錄下日常生活中的浪費現象,編輯成圖片故事《新兵“郝浪費”的一天》,風趣幽默卻又辣味十足。新戰士們人人覺得好像說的就是自己,很快改掉了這個壞毛病。

  講官兵身邊的事,說戰士自己的話,如今,該集團軍經常性思想工作風生水起,充滿了生機和活力。

上一頁下一頁
分享到:
(責編:趙煜(實習生)、閆嘉琪)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使用其他賬號登錄: 新浪微博帳號登錄 QQ帳號登錄 人人帳號登錄 百度帳號登錄 豆瓣帳號登錄 天涯帳號登錄 淘寶帳號登錄 MSN帳號登錄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