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 要:信息化戰爭對聯合素養、戰略意識、全局觀念的要求,已經延伸到末端執行者。如果基層官兵不敢、不會“呼喚炮火”,而是單打獨斗或坐等指示,就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形成整體合力,實現聯合制勝。
一位企業家提出,讓市場一線的人員參與決策,從而減少管理內耗和決策失誤,增強企業的市場靈敏度。打贏呼喚“草根智慧”,“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無論是戰法創新還是技術革新,都不應該把基層官兵拒之門外,相反,應充分調動和發掘他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基層官兵身處作戰體系鏈條的末端,是各類信息系統的操作者、具體戰法的應用者。對於戰術的優劣、裝備的“瓶頸”、技術的“短板”,他們心裡最有數也最有發言權。戴高樂提出“下一次戰爭將是坦克戰”的科學預見時,還是法國軍事學院學習的一名學員。我軍的雷英夫在朝鮮戰爭初期,就准確預測出美軍將從仁川登陸,毛澤東感慨地說:“小參謀能起大作用!”
千難萬難,充分發動群眾就不難。發揚軍事民主,集中群眾智慧,是我軍建設和作戰的一條重要經驗。周恩來總理曾說:“我們的軍隊不但在政治方面是民主的,而且在軍事方面也有民主。我們有時甚至還准許士兵討論作戰命令。每個戰斗小組都開‘諸葛亮會’。”賀龍元帥也非常推崇軍事民主,他在總結勝利的經驗時說:“除了靠我們部隊高度的政治覺悟和勇敢精神而外,主要的就是靠了個‘大家想辦法,人人出主意’的軍事民主。”抗日戰爭時期的“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解放戰爭時期的“圍點打援”“一點兩面”,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的“坑道戰”“零敲牛皮糖”等戰法,無不發端於一線官兵的聰明才智。
未來的信息化戰爭,被人們稱為“班長的戰爭”。指揮形式由過去的“樹狀結構”變為“扁平結構”,一個班長可以調動直升機支援作戰,一個合成營營長需要指揮十余個兵種協同作戰。“讓聽得見炮聲的人來呼喚炮火”已成為現實,也給基層官兵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美軍《作戰綱要》認為,戰略、戰役和戰術“各級行動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確切地說,它們傾向於融合在一起”。信息化戰爭對聯合素養、戰略意識、全局觀念的要求,已經延伸到末端執行者。如果基層官兵不敢、不會“呼喚炮火”,而是單打獨斗或坐等指示,就難以適應瞬息萬變的戰場,形成整體合力,實現聯合制勝。
眼睛向下辦法多。基層不僅是打贏的“刀尖子”,也是打贏的“百寶箱”。各級指揮員應尊重基層官兵的智慧和創造,傳承軍事民主的優良傳統,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形成人人鑽打贏、人人謀打贏的生動局面。
(南海艦隊某偵測船大隊 劉育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