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一個正值花季的波蘭少女用日記記錄了二戰爆發后自己和周圍普通人的命運。日記的作者叫安娜·希內爾,1943年在位於波蘭南部的奧斯威辛集中營被殺害,年僅19歲。
奧斯威辛集中營新聞辦公室工作人員帕維爾·薩維茨基對記者講述了這本日記和她的主人。
安娜1924年1月31日生於波蘭首都華沙,是希內爾夫婦的獨生女,有寫日記的習慣。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安娜便開始記錄所見所聞,直至被關進奧斯威辛集中營。多年后,安娜的父親在家中廚房的木地板下發現了這本日記。
安娜日記記載了華沙於1939年9月至1940年8月間所受的摧殘,記錄了自己的困惑和痛苦,展現了華沙民眾戰時的真實生活。
由於戰爭爆發,無憂無慮的少女時代戛然而止。讀者在讀這本日記時,可以深切感受到安娜對知識的渴望和對戰爭的憎惡。
華沙被佔領期間,安娜和同學們秘密上課,但未能參加畢業考試。1942年4月28日夜,安娜被關進帕維亞克監獄,並在那裡遇到了其他同學和兩位老師。
她們在監獄裡受到了慘無人道的審訊,兩位女老師被迫害致死,安娜本人也於1942年11月13日被送到了奧斯威辛集中營,編號是24447。1943年3月19日,安娜被處死。她的遺物裡有一首詩,題為“我渴望自由”,摘錄如下:
“日復一日,我淚如泉涌,
每天都是苦澀。
哎,我滿眼看到的都是灰色,
迎接我的是寂寞的煙霧……”
戰爭結束后,安娜的父親發現了女兒的日記,懷著滿腔悲痛讀完。女兒的悲慘遭遇是他揮之不去的陰影,女兒的命運也是千千萬萬無辜受害者的縮影。因而,一直以來他就有個心願,就是要讓全世界知道女兒的命運,了解那段歷史。
1980年,波蘭作家馬耶夫斯基讀了安娜的日記后,心靈被深深觸動。這本日記不僅記錄了普通人的命運變遷,同時也為研究那段歷史提供了大量素材。馬耶夫斯基編輯出版了這本日記,書名為《安娜·瑪麗亞》。
馬耶夫斯基希望通過出版這本日記告訴世界,什麼是戰爭以及戰爭給普通人帶來了什麼。戰爭不僅扼殺了無數個渴望獲得知識的少年兒童的夢想,甚至奪走他們寶貴的生命。他希望讀者在讀過安娜日記后能有所反思。
薩維茨基說,全世界愛好和平的人們在參觀過奧斯威辛集中營后,都會從心底發出永遠不要戰爭的呼聲。戰爭不僅造成生靈涂炭,還摧殘了人們的心靈。
奧斯威辛集中營建於1940年,是納粹德國在二戰期間修建的最大集中營,包括大批猶太人在內的約110萬人在這裡被殺害。1945年1月27日,蘇聯紅軍解放了奧斯威辛集中營。2005年11月1日,第60屆聯大全體會議一致通過議案,決定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記者韓梅 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