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的話:中國將在抗戰勝利70周年紀念日舉行大閱兵的消息,引起外界各種猜測和解讀。實際上,舉行大閱兵是國際通行做法,在戰爭勝利日舉辦閱兵式更是國際慣例。當然,也有些國家很少舉辦大閱兵。那麼,那些舉行大閱兵的國家是要對外展示什麼?它們各有什麼背景和特色?為什麼印度閱兵那麼炫目,俄式閱兵那麼隆重,而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美國卻少見大閱兵?
“自由法國”曾在倫敦閱兵
法國是西方國家中最早進行年度大閱兵的國家。1789年爆發大革命后,法國處於周圍君主制國家的圍剿中,拿破侖作為大革命的捍衛者,各個擊破,建立帝國,並傳播了大革命的精神。軍事力量由此成為法國人引以為豪的標志。
自1790年起,法國每到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的標志性日子,就會出現各種閱兵式。1870年,法國被普魯士王國打敗,備感恥辱。1880年,法國確立7月14日為國慶日,同時為振奮人心、強化軍備,法國決定每年國慶節舉行閱兵式,地點是巴黎郊區的隆尚賽馬場。這一傳統延續到一戰前夕。
一戰結束后的1919年,法軍元帥如霞飛、福煦、貝當等率部走上香榭麗舍大街並經過凱旋門進行“勝利閱兵式”,從此法國國慶閱兵換了地方。二戰期間,法國被納粹德國佔領,“自由法國”的軍事力量在倫敦堅持舉行國慶閱兵。戰后,在德斯坦任總統期間,法國閱兵地點時而是巴士底廣場到共和國廣場,時而在軍事學院,有時還在巴黎東郊萬森訥森林邊上的廣場進行。但之后的法國總統再次回歸香榭麗舍大街的閱兵傳統。
近年來,根據世界局勢或法國形勢,法國會在每次閱兵式中突出一些特點:如2013年法國曾出兵馬裡,因此邀請馬裡與非洲國家領導人出席閱兵式,非洲軍隊也參與閱兵。2014年一戰百年,法國邀請了80個國家的代表出席。
國慶閱兵也是法國總統對內傳遞重要信息的時刻。閱兵式結束后,總統會發表答記者問。例如,2014年閱兵后,奧朗德就經濟、社會乃至他自己的地位、私生活答記者問,獲得極高收視率。
《環球時報》記者採訪發現,絕大多數法國人認為國慶閱兵不可少。大學教師愛蘭娜說,國慶閱兵提醒人們不要忘記法蘭西共和國的傳統,時刻牢記自由、平等、博愛和人權。公務員菲利普表示,雖然當今世界應歌頌和平,但閱兵不僅僅展示武力,更顯示一國保衛自己的決心。但企業職員克裡斯蒂娜認為,應取消帶有以前時代烙印的閱兵式。
法國一些政黨、尤其綠黨在2010年就提出停止國慶閱兵的要求:第一,可以省錢;第二,閱兵式展示武力,是獨裁者的愛好;第三,其他西方國家鮮有搞這種活動的。但該建議一直沒有被法國政界嚴肅討論,因為輿論支持閱兵。法蘭西電視二台曾在一個節目裡詢問不少法國人,他們稱雖然知道許多歐美國家均取消或暫停了這樣的活動,但認為閱兵仍是團結法國人、展示法國力量、呼喚民族統一的重要儀式與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