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專家回應美輿論擔憂:參觀航母對軍力沒有實質意義

2015年02月07日10:03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專家回應美輿論擔憂:參觀航母對軍力沒有實質意義

  6日,中國國防部在接受《環球時報》採訪時未就麥凱恩致信力阻航母訪華一事予以回應。去年9月,國防部發言人耿雁生曾就“中美是否就航母互訪進行進一步磋商”回應稱,中美海軍艦艇開展互訪,是兩國軍事交流的一種重要形式,有利於兩軍增進了解、加強互信、促進合作。關於中美兩國海軍交流合作的一些具體項目和安排,需要雙方進一步協商和確定。

  “中國人有興趣安排美航母訪華,部分原因是中國海軍一直在試圖發展自己的航母艦隊”。美國《華盛頓郵報》5日這種猜度,在美國輿論中有不少支持者。前美國海軍學會會長斯蒂夫·科恩去年8月在《紐約時報》刊文稱,“為什麼要幫助中國取得軍力進步?”文章稱,美國政策制定者正考慮允許遼寧艦艦員登上美國航母,讓他們有機會學習美國航母的維護和操作程序,這是個壞主意。雖然軍事交流確實可以減少兩軍有可能引發沖突的誤解,但華盛頓必須從美國國家利益的棱鏡中審視這一項目。科恩說,這一提議更像是知識轉讓,甚至可能是技術轉讓,並最終有利於中國提升軍力,在中國咄咄逼人對待鄰國,且在發展“航母殺手”這類武器時,幫北京提升軍力不應是美國做的事。

  “冷靜,別為中國參觀美國航母擔憂”,科恩的文章見報兩天后,美國中國政策研究所學者、《國家利益》雜志編輯卡奇尼亞斯在該雜志上刊文,指名反駁科恩的憂慮。他說,首先該提議歸根結底只是簡單的人員互訪,除非中國軍官擁有傳說中的讀心術,否則根本無須害怕他們參觀美國航母,相反,拒絕此類請求,我們反而有助長“中國威脅論”的危險。卡奇尼亞斯說,科恩宣稱“隻讓中國人看到美國部分系統的自動化程度,都將大大加快他們的學習速度,並最終增強他們的軍力”。但航母操作,即使是最基本的內容也需要幾十年才能有效用於實戰,參觀或是更廣泛的活動無法取代多年的專業訓練和操作經驗。考慮到美國高級官員已幾次登上遼寧艦,中方要求回訪並非不同尋常。

  一名熟悉中美軍事交流的人士6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中美兩國海軍近年來艦船交流不斷,“海口”號驅逐艦等多艘中國新型水面艦艇曾訪問過美國,美國“藍嶺”號兩棲指揮艦也曾到訪中國,美國“小鷹”號、“喬治·華盛頓”號等多艘航母更將中國香港作為亞太地區重要的補給基地。不僅如此,中方人員曾應美方之邀,參觀過多艘美國航空母艦。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去年4月訪華時,中方也開放入列不久的遼寧艦給美方參觀。

  該人士表示,在中美軍事裝備代差明顯的過去,美軍熱衷軍事交流,不僅因為交流溝通有助增進軍事互信,美方在某種程度上更希望通過軍事交流讓中國同行切身感受到兩國間的差距。進入21世紀后,隨著中國軍事實力的迅速提升,美國方面對中美軍事交流的態度趨向保守,一些國會議員和國防部官員擔心中國通過軍事交流獲得先進軍事技術,國防工業部門更害怕中國軍事技術人員借交流機會“偷師學藝”,生產出相似或雷同的裝備搶佔市場。

  據有關軍事專家6日透露,除最為敏感的國家軍事指揮中心及其地下指揮所外,中美雙方幾乎向對方開放了所有類型的軍事設施供交流參觀,包括主要軍種的指揮所和現役先進裝備。但事實上,出於保密需要,世界各國軍隊在軍事設施開放參觀前都會做精心布置,與日常工作狀態大不相同,開放參觀只是一種善意姿態,沒有實質意義。以航母為例,雖然美國海軍常向公眾或其他國家的軍事人員開放航空母艦,但開放區域隻限於甲板、官兵生活區、駕駛艙等部位,且參觀全過程有專人陪同引導。《環球時報》記者幾年前曾在駐日美軍橫須賀基地登上“喬治·華盛頓”號航母,整個過程均有美軍新聞官陪同,且參觀時艦載機等裝備均不在航母上。(蕭達 郭媛丹 劉洋 曲翔宇 陳一)                                           

分享到:
(責編:邱越、崔東)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