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揭秘台灣飛行員跳槽大陸:薪水翻番工作環境好

2015年02月09日08:24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揭秘台灣飛行員跳槽大陸:薪水翻番工作環境好

如果你是一名台灣民航公司的飛行員,月薪20多萬新台幣(約4萬人民幣),突然有一天大陸的航空公司給你開出月薪新台幣35萬以上(約7萬人民幣),且工作環境好,不用飛“紅眼航班”,外加住房補貼等福利,你會不會動心?

這不是記者的猜想,而是飛行經驗超過20年,曾任華航波音737-800機長的台灣民航飛行員協會前理事長閻駿的原話,復興航空半年內發生兩起空難,引發了外界對台灣航空業“專業機師”短缺的關注。台灣媒體的報道稱,“大陸航空人才挖角、機師出走”是造成這種情況的一大因素。

空難發生后,外界對於台灣航空界,尤其是復興航空安全性的擔憂日趨嚴重。台“飛安會”初步報告顯示墜機時兩具發動機均失效,疑和機械故障和人為操作有關。台民航局長林志明宣布7日起將召回復興航空ATR機隊71名機師重新口試,並最快在春節前安排機師到海外接受模擬機測試。台灣民航局飛航標准組長林俊良說,大規模“召回”機師測試是罕見情況,台灣上一次“召回”還是在1991年。國民黨“立委”吳育升則為復興航空飛行員“叫屈”,稱復航飛行員是全台灣航空界中待遇最低、年終獎最少、工作壓力最大的,去年一年,大陸一家航空公司“就挖走了復興航空10位正駕駛”。

台灣飛行員跳槽大陸的情況真的很多嗎?《環球時報》記者詢問了台灣“交通部”民用航空局前局長沈啟,沈啟剛剛於1月16日退休,她表示這種情況“存在但並不嚴重。”不過她也承認台灣航空業這幾年面臨最大的挑戰就是“人才”:“航空公司都在增加新飛機,但我們的機師、空管、維修等人力很緊張,其實這也是整個亞洲航空業面臨的問題。”而台灣民用航空局新聞聯絡人傅希堯則對狀況很有信心:“你也知道,媒體什麼都敢說的。據我掌握的消息,事實上GE235航班的主飛行員廖建宗擁有4900小時的飛行經驗,是很有經驗的駕駛員。”

台灣一名資深的媒體人告訴記者,近十年,去美國學習飛行技術的人越來越多,台灣飛行員的素質也有很大提高,大陸的航空公司確實有高薪聘請台灣飛行員的事情,前兩年還有“整個機組被挖走”的現象,這名媒體人還描述了一二十年前,台灣飛行人才短缺的情形:“那時候很多飛行員是空軍轉任的,軍機的駕駛要求大多數是靈活迅速,安全方面就欠缺一些,有人戲稱這些飛行員的降落方式是‘撞地球’,即著陸很硬,著陸之后甚至還會彈跳幾下。”

《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內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飛行員李明(化名)口中得知,台灣飛行員跳槽到大陸的現象是存在的,“就我觀察,大陸航空公司聘用的其他國家和地區的飛行員中,台灣人所佔的比例與其他國家和地區差不多,也就是說,來自歐美地區、日韓以及台灣的飛行員數量大概各佔三分之一。”

對於台灣飛行員的素質,他表示“大家都差不多”,但在語言上會更為便利,“雖然飛行員都會有一個英文等級的需求,即航空英語要達到四級的水平,但在日常交流中,航空英語所佔的比重還是會小一些。台灣飛行員到大陸來,由於他們也說漢語,因此在語言上比歐美日韓的飛行員有優勢。”

大陸機長年薪約130萬 動輒兩倍薪水挖台灣飛行員

閻駿在接受台媒採訪時分析,台灣飛行員流失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工作待遇低和工作環境不佳。如果真是這樣,兩岸飛行員的待遇到底如何呢?

根據閻駿的說法,台灣飛行員薪資在國際間“行情”偏低,目前月薪約在台幣20多萬(約4萬人民幣)不等,而大陸航空公司則動輒開出兩倍以上高薪。他表示:“在兩岸同文同種、語言相通、薪資又相對低‘好挖角’的情況下,可以說缺什麼就挖什麼過去。”

《環球時報》記者也同時就薪資問題詢問了大陸航空業人士,國內一家大型航空公司的機長告訴記者,大陸國有三大航空公司的機長年收入大概稅前百萬的水平,民營航空飛行員收入會更高一些。前文提到的飛行員李明(化名)則表示,國內飛行員的薪資水平大多以機長為標准。“國內一些私營航空公司,薪水較高,機長年薪大約能到稅后130萬。國有公司就相對低一些,機長年薪大約能到70~80萬左右。而這樣的薪酬,在世界民航界是一個偏低的水平。”這名飛行員表示,如果飛行員流動市場放開的話,國內飛行員的跳槽空間還是很大的,國際一些頂級航空公司的薪酬與國內航空公司比的話,至少是翻番。

除了薪資之外,台灣民航飛行員工作環境較差也是導致人才流失的一大原因。閻駿表示,大陸台風天會強制關閉機場、停飛航班,而台灣在同樣天候下“放飛”的標准就相對寬鬆;另外,大陸航空公司國內航線很少飛“紅眼航班”,而台灣的機師、空姐則大多要當“鐵人”,在深夜至凌晨時段上工。台灣軍情與航空網站總編輯施孝瑋表示:“由美國西岸回到台灣,需要約13-15小時,加上2個小時准備時間,如果隻有3個飛行員,你知道他們會有多麼疲勞!”

飛行員缺口大 國內跳槽違約金高達240萬起

台灣媒體稱,大環境下,台灣機師外流已不限於中國大陸,韓國、中東甚至越南都來搶挖台灣機師。其實,民營航空人才短缺的現象也並不局限於台灣,整個亞洲航空業的人才缺口都是很大的。據美聯社消息,空中巴士、波音、ATR、加拿大的龐巴迪(Bombardie)與巴西航空工業(Embraer)等5家飛機制造公司2014年一共生產1543架飛機,大部分是亞洲地區的航空公司買走,但是在航空運量成長的同時,亞洲地區航空公司普遍面臨資金不足、人員跳槽的挑戰,許多東南亞航空公司的機師、空服員與維修技師因為高薪而跳槽中東的航空公司。

為了限制本地區的航空人才流失,各地民航局也都對“跳槽”設置了很高的門檻,前文提到的國內航空公司機長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跳槽會賠償原公司很多錢,“大約在240萬以上。除此之外,民航局對本地區的飛行員流動的總量也有限制,航空公司或者跟你打官司拖兩年,或者參加排隊流動。”

飛行員李明(化名)則向記者更詳細地描述了“跳槽”之難:“首先,航空公司肯定要給你設置一個巨大的門檻,即一個相當高額的違約金,一個機長大約得兩百萬以上吧。其次,你要走一個人員流動的流程,在提出申請后要等待審批,這個過程十分漫長,如果想要很快地擺脫合同,就得跟航空公司打官司。”

即使跳槽成功,融入國外航空公司也是一個挑戰,“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如果跳槽到國外的航空公司,那邊還不一定不認可國內的飛行員執照,國際執行的是美國的FAA或者國際民航組織的標准,過去之后還得重新考。所以,國內飛行員跳到國外的例子是比較少的。”(范凌志)

 

分享到:
(責編:張瑤(實習)、劉軍濤)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