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克將軍(1907—2008),圓腦,高額,瘦長個,劍眉上揚,雙目清澈。1996年3月19日,余於北京採訪將軍,交談數言,由衷而起敬意:將軍沙聲細語,謙和有度,學識廣博,百戰之身不失儒雅風採,千軍之帥仍具書生意氣。採訪完畢,蕭克將軍親自化筆研磨,書“求是”兩大字贈余。
美國記者尼姆·韋爾斯謂蕭克將軍為“軍人學者”,“因為他有著許多精確的事實和數字”。美國記者哈裡森·索爾茲伯裡謂蕭克將軍是“一個善於思考、有學者風度的人”。英國記者詹姆斯·貝特蘭謂蕭克將軍:“思維如箭一般的敏捷而尖銳,蘊藏著一種令人生畏的力量。”
蕭克將軍,湖南省嘉禾人。父親為前清秀才,鄉間紳士,有地六畝。將軍六歲入私塾,讀四書五經,后又讀高等小學三年,繼入縣初級師范學校。蕭克將軍少有大志,激情勃然。喜讀孫中山《心理建設》《倫敦蒙難記》及《宋教仁傳》等,崇拜三民主義。某日,其父聞家中有哭聲,急推門,見將軍手捧《黃花崗七十二烈士傳》,淚流滿面,且讀且泣。將軍愛國之心濟世之情,昭然故裡。
1926年1月, 蕭克將軍孤身一人,私借七塊大洋做盤纏,離家出走,往廣州參加國民革命軍。是時大雪,將軍艱難步行九日達韶關,繼轉乘火車至廣州。原擬報考黃埔軍校,因錯過報名時間,參加了蔣介石的憲兵第六十五輔助團。將軍告余:“許多人說我是黃埔生,其實不然。”
1927年5月,蕭克將軍於武漢葉挺部擔任排級教官。繼任連長。三年間,將軍為《向導》周報忠實讀者,轉而信仰馬克思主義,通讀《共產主義的abc》和《共產主義前景》等。是時,蕭克將軍參加了共產黨。
1927年8月1日,蕭克隨部隊參加了著名的南昌起義。將軍回憶言:“原計劃三點起義,但不到兩點就打起來了,一聽槍響,我們就趕快跑出去打,到了第二天早晨仗就打完了。”將軍回憶:其時團長是歐震,后投降國民黨﹔一營營長姓魏,名已忘﹔二營營長廖快虎,在沙坑作戰犧牲﹔三營營長初為江彩萍,於洛口作戰負傷,繼任者為團部參謀黃英。參加起義的部隊還有二十五師約兩個團,第二十軍三個師六個團,還有新成立的第九軍,人數不多。蔡廷鍇師也參加了,但出發后第二天蔡率部向東叛逃了。
南昌起義失敗后,蕭克將軍逃回家暫避數日,繼追尋朱德部隊,不遇。將軍與兩好友於宜章組織農民梭鏢隊,舉大刀,擎長矛,分田地,打土豪。1928年3月下旬,將軍率部由宜章出發,登五蓋山,東進資興龍溪洞,與毛澤東率領的三十一團不期而遇。將軍言,其時雙方都打紅旗,見面如見親兄弟。大家聞知是毛澤東帶的“大紅軍”(當時農軍對主力紅軍的尊稱),欣喜若狂,歡呼雀躍。
1944年,蕭克將軍到延安,毛澤東憶及與將軍龍溪洞會面情景,問道:“你們那時有多少人?多少槍?多少梭鏢?”將軍一一答之。毛顯激動狀,揮手向前推曰:“揭竿而起!”
1931年7月某日,時任紅軍師師長的蕭克將軍於萬泰中心縣沙村樹林間為紅軍士兵作報告。忽聞“隆隆”飛機聲由遠而近,將軍若無其事,報告照舊﹔繼見三架國軍飛機俯沖射擊,將軍仍鎮定自若,出樹林觀之,以斷坡作隱蔽,待敵機再次俯沖射擊,將軍端機槍還擊,其勇無比。張愛萍將軍親見蕭克射出子彈打中敵機機翼,敵機倉皇而逃。
蕭克將軍回憶紅軍長征言:“紅軍長征不止二萬五千裡,單紅二方面軍就遠遠超過了二萬五千裡。”1934 年7月23日,時任六軍團軍團長的蕭克將軍接中共中央、中革軍委訓令:“中央書記處及中革軍委決定,六軍團離開現在的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廣大游擊戰爭和創立新的蘇區。”8月7日,將軍奉命率部西征。
將軍回憶言,從訓令看,中央對六軍團實施戰略轉移目的並未全部透露,實際上就是要六軍團作為中央紅軍的先遣隊,為紅軍大規模長征探路和引路。10月24日,六軍團與紅三軍會合時,中央紅軍長征才第八天,而六軍團已行程五千余裡。
1935年11月1日,賀龍夫人蹇先任生一女,賀龍聞訊大喜,請蕭克將軍取名。是時,二、六軍團會師后連戰連捷,突破國軍重兵圍困,長驅直入湖南中西部。蕭克將軍笑呵呵對曰:“捷生,打勝仗時生的。”賀龍抱拳謝,曰:“好,響亮又有意義,秀才就是秀才。”
據軍史載,其時賀龍元帥任紅二軍團軍團長、政委任弼時,蕭克將軍任紅六軍團軍團長,政委王震。蔣介石與國民黨報紙統稱之為“蕭賀匪部”。
1936年7月5日,中央軍委頒布關於組織紅二方面軍及干部任職命令,賀龍任總指揮,任弼時任政委,蕭克任副總指揮,關向應任副政委。是時,蕭克將軍年僅二十九歲,為紅軍歷史上最年輕的方面軍領導。
1934年10月某日,紅六軍團於貴州舊州擒一瑞士傳教士勃沙特,並獲一張一平方米大小之法文貴州地圖。是時,有人謂勃沙特為“帝國主義分子”,該殺﹔謂地圖為“帝國主義文件”,該燒。
蕭克將軍見之則大喜,曰:“吾獲二寶也!”時人不解,問將軍“鳥人鳥語,鳥圖鳥文,何為二寶?”將軍對曰:“勃是瑞士人,瑞士不屬帝國主義國家。其次,瑞士與法國同屬歐洲,應通法語,當為大用。”是日晚,將軍禮待勃沙特,持馬燈,請勃翻譯地圖,將軍以中文記之,夜半畢。
陶漢章將軍告余曰,后此地圖在六軍團行軍作戰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將軍言此贊曰:“蕭克將軍文化高,有水平,處事深謀遠慮,非一般工農干部所能比啊!”
蕭克將軍晚年常挂念勃沙特為紅軍翻譯地圖事。1984年出訪歐洲途中,四處打聽勃沙特下落,以期相晤,未果。
1987年5月,將軍獲悉勃沙特仍健在,居英國曼徹斯特之消息,喜出望外,揮毫致函曰:“久違了!從索爾茲伯裡先生處得知你的近況。雖然我們已分別半個世紀,但五十年前你幫助我翻譯地圖的事久難忘懷。所以,當索爾茲伯裡先生問及此情時,我欣然命筆告之。如今我們都早過古稀,彼此恐怕難再見。謹祝健康長壽。”
蕭克將軍言,斯諾的《紅星照耀中國》並非最早介紹紅軍長征之專著。勃沙特隨紅六軍團長征五百六十余日,途經貴州、四川、湖北、湖南、雲南五省,行程九千六百公裡后被釋放。
1936年,勃於英國出版《神靈之手》,詳述其於紅六軍團的傳奇經歷。該書早於《紅星照耀中國》一年多出版,當為西方最早介紹紅軍長征之專著。
蕭克將軍治軍嚴謹,以身作則,尤重視群眾紀律。1940年秋,將軍至河北阜平谷家庄小住。其時,警衛員將馬拴於一棵小楸樹上,將軍急揮手止之,曰:“小樹上拴馬,會把樹拽死的,大樹上也可以拴嘛!”建國后,谷家庄老鄉赴京看望將軍,將軍問:“門前小楸樹長得如何?”對曰:“長成大樹了”,將軍喜之。
蕭克將軍1937年5月於戰火中伏案創作長篇小說《羅霄軍》,約兩年,得初稿。該書稿四次修改,兩次失而復得,未出版即被批為“大毒草”。是時,將軍申辯,這只是初稿。批判者曰:“要的就是初稿,初稿可以反映你的靈魂。”
1988年,將軍重新修改后的小說以《浴血羅霄》名出版,轟動文壇,1991年榮獲第三屆茅盾文學獎榮譽獎。之后,將軍加入中國作家協會,介紹人夏衍。
蕭克將軍建國后先后任軍委訓練部部長、訓練總監部副部長、部長,解放軍軍政大學校長、軍事學院院長等職,以治軍治學嚴謹而著稱。據雲,解放軍正步走的規范姿勢,為蕭克將軍親自制定。將軍晚年仍能昂首挺胸,腳背繃直走正步,后生輩仍勿能比也。
1958年,蕭克將軍以“教條主義錯誤”挨批判,降職任國務院農墾部部長。
蕭克將軍與胡耀邦為舊交。抗日戰爭中,將軍任晉察冀軍區副司令員時,胡耀邦任屬下四縱隊政委。胡耀邦任黨中央總書記時,有人對將軍言:“耀邦是你的老下級,應該去敘敘舊。”
將軍對曰:“不去,不去,沒什麼事去干啥?”其時將軍雖與耀邦常於會議上見面,但從無單獨交談。耀邦退職后,將軍將其長篇小說《浴血羅霄》送之,胡耀邦賦詩回蕭克將軍雲:
寂寞沙場百戰身,
青史盛留李廣名。
夜度將軍羅霄曲,
清香伴我到天明。
2003年5月某日,蕭克將軍登武夷山,舉目東望,高吟於右任之詩句:“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陸,大陸不可見兮,隻有痛哭﹔葬我於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並即席賦聯:“海峽兩岸東西相望,炎黃一家世代同根”。將軍之深情之才學,眾人無不欽服。
蕭克將軍離休后筆耕不輟,除主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書以外,還出版了《蕭克回憶錄》《朱毛紅軍側記》等作品。將軍晚年擔任中華炎黃文化研究會會長,先后主持《中國文化通志》《中國大百科全書》等大型著作編撰,於中國文化事業建設,不遺余力,貢獻卓著。(吳東峰)(來源:國防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