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俄羅斯軍事觀察網2月12日報道,主戰坦克作為一種自行裝甲戰斗車輛,具有較強火力,具有較高的越野性能和較強的防御水平,現在仍是現代化軍隊的重要組成部分。
現代化主戰坦克很少單獨行動,主要編入裝甲坦克分隊,支援步兵行動,同時接受空中偵察飛行器和強擊機的支援。冷戰結束后,主戰坦克繼續發展,相關技術大幅進步,武器效能明顯增加,出現了生命力更強、裝甲更厚、效能更高的第三代產品。
冷戰結束后,美國毋庸置疑地成為世界頭號軍事大國,中國也由相對落后的第三世界國家逐漸演成長。在1991年海灣戰爭爆發之前,美軍開始大量裝備M1“艾布拉姆斯”坦克,而伊拉克軍隊主要裝備T-54、T-55、T-62、T-72坦克,以及中國59式、69式坦克,無論是裝備性能,人員訓練水平,還是作戰樣式,都遠不如美軍,結果可想而知。
俄羅斯T-80是蘇聯研制和生產的第三代主戰坦克。作為T-64的發展型號,於1976年服役,成為第一款使用燃氣渦輪發動機作為主推進器的量產型坦克。T-80U最新改型在俄羅斯鄂木斯克生產,T-80UD及其進一步發展型號T-84則在烏克蘭生產。T-80及其改型坦克主要在白俄羅斯、塞浦路斯、哈薩克斯坦、巴基斯坦、俄羅斯、韓國和烏克蘭服役。在車臣戰爭中,俄軍T-80BV坦克暴露的主要缺陷是易受空心裝藥炮彈的致命毀傷。美俄專家研究之后發現,這主要和彈藥箱中的炮彈易遭致命打擊有關。當空心裝藥炮彈穿透坦克裝甲時,熔化金屬空心裝藥射流能引爆車內全部彈藥,從而導致車毀人亡。
德國“豹2”坦克最負盛名,其不同版本在德國聯邦軍和其他12個歐洲國家,以及幾個非歐洲國家服役。德軍“豹2”坦克經受了科索沃戰爭的洗禮,還作為丹麥和加拿大軍隊的組成部分參加了阿富汗軍事行動。第二批450輛“豹2”坦克進行細微改進,安裝射手熱視儀之后,得名為“豹2A1”,從1982年3月開始供應,1983年11月完成交貨。其兩大顯著變化是彈藥架型號開始和美軍M1“艾布拉姆斯”主戰坦克一致,另外使用精加工的燃油過濾器,縮短了加油時間。
最新版本的“豹2A7+”在2010年歐洲薩托裡防務展上首次公開展示,它以UrbOb(城市戰)的代號由德軍試驗和定型,既能在低強度,又能在高強度作戰行動中使用。坦克防護水平通過模塊化裝甲形式得以加強,正面防護則由炮塔和車體前部雙重裝甲加強,能360度全方位防范火箭筒。反伏擊防地雷水平的提高,進一步增強了坦克在城市戰中的生存力。該型坦克能發射使用爆破殺傷戰斗部的炮射導彈。炮塔上的M4,2,d,6,7,9,7,b,8,9,e,c,9,b,0,0,1,c,8,f,6,e,9,2,a,f,a,7,d,1,8,8,機槍則更換成FLW200穩定遙控作戰模塊。機動性、作戰穩定性和戰場態勢感知能力都有改善。
英國軍隊現役“挑戰者-2”主戰坦克由維克斯防務系統公司(現BAE系統陸戰和軍備集團)研制和生產,是“挑戰者-1”的深度改進型號。雖然車體、底盤部件和動力裝置相同,但是總體設計和結構較新,部組件更新換代程度較大,兩種型號坦克的部組件互換率不足5%。英軍現在已經全部換裝“挑戰者-2”坦克,阿曼軍隊也有裝備,另外還在波斯尼亞、科索沃和伊拉克服役。1991年6月英國斥資5.2億英鎊訂購127輛“挑戰者-2”坦克和13輛駕駛訓練車,1994年又訂購259輛坦克和9輛駕駛訓練車。阿曼在1993年訂購了18輛“挑戰者-2”,1997年又增購了20輛。
以色列“梅卡瓦III”坦克於1989年12月裝備國防軍,它的底盤、動力裝置、武器和電子系統得到升級,最顯著的變化是安裝國產120毫米主炮,使用1200馬力大功率柴油發動機,坦克全重增至65噸,最大經濟速度增至60公裡/小時。炮塔也進行了改裝,保証旋轉時不受底盤限制,追蹤目標時不受坦克行進的影響。從1999年開始研制的最新改型“梅卡瓦IV”作為進一步發展型號,在2004年年底前首批少量生產。它安裝新型火控系統,可拆卸模塊化裝甲,能保証在受損后快速維修,重新投入戰場。坦克彈藥放置在單獨的耐火箱內,降低了坦克車內一旦著火可能引爆全部彈藥的風險。炮塔也很“干淨”,裡面不存彈藥。個別元素,例如車體形狀、外部不反射涂層和發動機熱輻射屏蔽等,都源自以色列空軍“獅”式戰斗機項目,主要目的是使坦克難以被敵方熱傳感器和雷達發現。該型號同樣使用120毫米火炮,但它現在能夠廣泛使用各種彈藥,包括空心裝藥反坦克彈和次口徑炮彈,採用10發半自動旋轉彈匣電傳供彈。另外還安裝1挺12.7毫米大口徑機槍。
日本90式主戰坦克從1990年起裝備自衛隊,由三菱重工研制和生產,用來替代所有61式和74式坦克。除了根據德國萊茵金屬公司轉讓技術生產的120毫米滑膛炮之外,90式坦克及其所有子系統都由日本自主設計和制造,因此價格較高,成本高於北約國家同類坦克,包括M1“艾布拉姆斯”和“挑戰者-2”主戰坦克。日本90式坦克的側部輪廓酷似不用傾斜裝甲的德國“豹2”坦克,但是它採用模塊化陶瓷和鋼復合裝甲,在90年代之后成為現代坦克習以為常的配置。採用模塊化復合裝甲能夠簡化坦克裝甲的升級和更換,正面裝甲經受住了L44型火炮發射的JM-33型120毫米次口徑穿甲彈的考驗。炮塔側面裝甲能夠承受35毫米次口徑穿甲彈的毀傷,后者能穿透1公裡之內90毫米厚的軋制均質裝甲。90式坦克高2.33米,寬3.33米,重50.2噸,在尺寸上小於大多數現代化主戰坦克。
法國“勒克萊爾”主戰坦克使用國產CN120-26型120毫米滑膛炮,能像德國“豹2”和美國M1“艾布拉姆斯”坦克一樣發射北約標准的120毫米炮彈,但是在實踐中主要使用國產彈藥。坦克炮使用隔熱罩和自動氣動排氣系統,替代傳統的噴射裝置。還安裝獨有的專用自動裝彈系統,能夠替代裝彈手,從而使車組人員減少到3人。炮塔設計在裝彈系統周圍,避免其他坦克常見的自動裝彈機問題。最大射程為每分鐘12發,平常有22發炮彈隨時准備發射,另有18發炮彈能重新裝載。它能同時使用最多6種不同類型的彈藥,最常用的是次口徑鎢芯穿甲彈和空心裝藥反坦克彈。“勒克萊爾”坦克能在以50公裡/小時的速度行進中開火,攻擊4000米遠的目標。由於採用52倍口徑身管炮,與多數坦克常用的44倍口徑身管炮相比,具有較高的炮彈初速度。“勒克萊爾”坦克還裝備1挺12.7毫米同軸機槍和1挺7.62毫米遙控機槍。
印度“阿瓊”第三代主戰坦克由印度國防研究與發展組織為本國軍隊研制,突出特點是使用120毫米線膛炮,能發射國產次口徑穿甲彈。另外還有1挺7.62毫米同軸機槍和1挺12.7毫米機槍。它使用1400馬力的MTU多燃料柴油發動機,公路最大速度可達70公裡/小時,在崎嶇地形的越野速度可達40公裡/小時。車組四人,包括車長、炮手、裝彈手和駕駛員。安裝有大殺傷武器自動防護系統和滅火系統,還能全方位防護反坦克炮彈。
中國99式坦克,即著名的ZTZ-99和WZ-123,是在98G式(98式的進一步發展型號)坦克基礎上研制而成的,是中國人民解放軍最重要的第三代主戰坦克。中國研制該型坦克是為了同其他現代化坦克競爭,一較高下,現在已是中國軍隊裝備的最先進的主戰坦克。當年為了參加1999年國慶閱兵,中國小批量生產了一批98式坦克。之后中國政府決定繼續研究該型坦克的改進版,結果研發出了更加完善、更加可靠的98G改型坦克,並於2001年正式公開亮相。2001年底,首批40輛98G坦克裝備解放軍正規部隊。最后98G坦克成為現在著名的99式坦克的基礎。99式坦克最終定型版本使用1500馬力的發動機,功率明顯高於前身配備的1200馬力發動機。另外還在炮塔前部增添了具有“豹2A5”風格的箭形傾斜裝甲,並在兩側額外加裝復合裝甲。或許是由於成本較高,99式坦克未能像此前中國各型坦克,特別是59式坦克那樣,大批量生產。由於生產規模有限,現在99式坦克僅裝備中國人民解放軍最精銳的作戰師。(編譯:林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