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俄羅斯海外軍事基地的歷史,就不得不從蘇聯時期說起。相較美國龐大的海外基地網,蘇聯的海外基地體系雖不像美國那樣覆蓋全球,卻也能滿足蘇軍在熱點地區施加影響力的基本需求。全盛時期的蘇聯,在除中國和朝鮮以外的所有社會主義國家都有駐軍,共擁有23個規模較大的海外基地,主要分布在東歐以及越南、蒙古、古巴、阿富汗、敘利亞等地區和國家。
蘇聯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非越南的金蘭灣莫屬。1980年6月,經與越南政府協商,蘇聯太平洋艦隊將派往南中國海值勤的第8分艦隊駐地由峴港改為金蘭灣。同時,原駐峴港的殲擊機編隊也全部改駐金蘭灣機場。從1983年開始,蘇聯派駐金蘭灣的艦艇數量平穩保持在20至30艘,而其他軍兵種的進駐也是步步跟進:1983年11月,太平洋艦隊海軍航空兵9架圖-16“獾”式中程轟炸機進駐金蘭灣機場﹔1984年1月,太平洋艦隊下屬海軍陸戰隊1個營被部署於金蘭灣﹔1985年,蘇聯與越南在金蘭灣成立了聯合作戰司令部,並配備了各種偵察設備和作訓人員。至此,金蘭灣基地成為蘇軍在冷戰時期最大的海外軍事基地。
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蘇聯重工業發展迅速,蘇聯一躍成為可與美國匹敵的超級大國。由於美蘇都在歐洲集結重兵,一時無法打開局面,蘇聯便另辟蹊徑,在亞非拉地區尋求擴張。在亞洲,為經略波斯灣,掌控南中國海和印度洋全局,蘇軍在越南、阿富汗、也門、印度和敘利亞都留下了自己的足跡﹔在非洲,為拓寬自身影響勢力范圍,蘇軍以顧問團的形式在埃塞俄比亞、索馬裡、莫桑比克、剛果、馬裡、厄立特裡亞、安哥拉、阿爾及利亞、利比亞以及埃及(埃蘇交惡后,蘇聯撤出在埃全部基地)駐扎﹔在拉美,蘇聯的軍事力量存在於古巴、尼加拉瓜和秘魯這3個“反美前哨”國家。
依托數量眾多、分布合理和條件完善的海外軍事基地網絡,蘇軍具備了在全球遂行軍事行動的能力。“三位一體”的海外基地體系保証了蘇聯在世界熱點地區的影響力,同時也成為蘇聯展示其大國雄風的最好名片。
蘇聯解體后,其原來位於中亞的本土基地搖身一變,成為了俄羅斯的海外軍事基地。而在蘇聯以外地區的基地,或是被廢棄,或是中止合作,內困外憂的蘇聯繼承者俄羅斯無力維持海外基地的巨額開銷,承擔對基地屬國的保護義務。
目前,俄羅斯在境外保留了20多個軍事基地,其中大多數基地都分布在獨聯體國家境內,而從敘利亞的保障基地——塔爾圖斯港撤出之后,即將入駐的塞浦路斯暫時將成為俄羅斯唯一可用的非獨聯體海外軍事基地。
俄羅斯的海外軍事基地大體可分為兩類:第一類屬於維和性質。作為獨聯體國家的“龍頭”,每逢獨聯體國家間出現沖突,俄羅斯常以“大家長”的身份派兵調停並在沖突地駐扎。其中典型如阿布哈茲的第7軍事基地和南奧塞梯的第4軍事基地。2008年俄格戰爭后,俄羅斯公開承認阿布哈茲和南奧塞梯獨立,並在兩地分設常駐軍事基地,基地租期都是49年附加自動延長15年的條款。執行類似功能的基地還有駐塔吉克斯坦的第201軍事基地以及駐亞美尼亞的第102軍事基地。此外,俄羅斯為維護本民族利益,在東歐國家摩爾多瓦的俄羅斯族聚居區——德涅斯特河左岸地區常駐有兩個摩托化營、1個后勤保障營和1個直升機中隊,共1000多人。
第二類則屬於俄軍的“內需”基地。此類基地事關俄羅斯國土防御和軍隊發展命脈,因此即便在上世紀90年代俄羅斯經濟最困難時期,依然得到了保留。典型如駐白俄羅斯的伏爾加雷達站以及駐阿塞拜疆的甘巴拉雷達站,二者皆為俄羅斯國家反導預警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駐哈薩克斯坦的拜科努爾航天中心則是當前俄羅斯三大航天發射基地中緯度最低、最適宜大型航天器升空的發射基地。類似的基地還有駐哈薩克斯坦的929號國家飛行試驗中心、“埃姆巴”靶場、“薩雷——沙干”武器試驗場、第4號國家中心靶場﹔駐塔吉克斯坦的“窗口”光電中心(俄羅斯太空監控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駐吉爾吉斯斯坦的海軍反潛試驗基地、國防部地震試驗室等。(李佑任 馬建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