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扈 碩
電影《集結號》中,主人公谷子地為了九連47個弟兄的榮譽,用盡畢生時間尋找犧牲戰友的信息。在山東臨沂,有這樣一個人,他46年間行程10萬余公裡,為安葬在山東臨沂的86位無名烈士找回了姓名,堪稱現實版的“谷子地”。
4月5日,筆者在山東省臨沂市湯山上三座烈士墓碑前,見到了“谷子地”鄭沂家。他的傳奇經歷就要從這三位長眠於此的烈士說起。
1959年,鄭沂家8歲時,跟隨父親為爺爺上墳,路過湯山看到了三個小墳頭。“小碗粗的木頭,從中間劈開,立在墳頭前,上面沒有名字,隻寫著‘革命烈士’”,至今回憶起當時的場景,鄭沂家仍唏噓不已。烈士為國犧牲了,竟連名字都沒留下,這是怎樣的遺憾!從那時起,鄭沂家就萌發了為三位烈士尋找姓名的想法。
轉眼十年過去了,18歲的鄭沂家參軍入伍,冥冥之中的緣分,點燃了他兒時的心願。他利用業余時間,走部隊、訪軍區,在沂蒙山戰斗過的老首長、老戰士幾乎都被他找遍了,但無奈人數實在太龐大,大海撈針式的找尋並沒有收獲預期效果。1980年,鄭沂家轉業返鄉,但離開部隊並沒有改變他為烈士尋名的決心。在此后的時間裡,他的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到1998年時,他已經尋訪了萬余人,採集的資料達近40公斤,堆起來像座小山,可仍沒有三位烈士的信息。每年清明,三個沒有姓名的烈士墓橫亙在他祭掃的路上,也梗阻在他心頭,於是,他用家裡准備買電冰箱的2000多元先為三烈士立了碑,碑上銘刻“魏中華、盛偉大、司光榮”3個名字,取諧音:為中華,生(得)偉大,死(得)光榮。
偶然的一次機會,鄭沂家為無名烈士尋名立碑的故事被媒體報道,很快,
各種線索紛至沓來。2000年的一天,一位叫馬德水的德州人找到了鄭沂家,說哥哥馬德山在解放戰爭中犧牲在臨沂一帶,並且提供了馬德山當時所在部隊的編號:38軍。鄭沂家一路找到了住在南京的原38軍老首長進行確認,得知與馬德山一起犧牲的還有一位叫盧百勝的江蘇籍戰士,兩人犧牲后就葬在山下。2004年,第三名烈士的線索也浮出水面,確認是江西的18歲戰士劉英明。此時的鄭沂家已經53歲,從8歲開始縈繞心頭的牽挂終於放下,可他有更大的計劃。
“我在找三名烈士姓名的過程中,發現沂蒙山區還有很多這樣的無名烈士墓,我也要幫他們找到親人。”鄭沂家又馬不停蹄地踏上尋找征途。這些年,他先后又為83位烈士找到姓名。為了發動更多的社會力量,鄭沂家將老家的房子改成了國防教育園,他自己擔任義務講解員,向人們宣講烈士的英勇事跡。鄭沂家說:“這是我一生的夢想,也許我不會再有下一個46年,但我希望有后人能繼續下去,幫我、幫烈士圓夢!”
為他點贊
這是一條特殊的尋親路,逝者是革命烈士,生者是散落在全國各地的烈士親屬。46年的找尋,年近古稀的人生,鄭沂家用半生的時光托舉起烈士和親屬之間的橋梁。未來路漫漫,為烈士尋名的征途沒有終點,我們相信,在鄭沂家們的努力下,將有更多安葬他鄉的無名烈士找到親人。(劉永亮 朱宏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