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興近影。張森林攝
人物小傳:郭興,1924年出生,1940年參加革命,電影《平原游擊隊》中李向陽原型之一,著名抗日英雄。抗日戰爭中,他率領的武工隊被晉冀魯豫軍區授予“郭興模范武工隊”稱號,個人被太行軍區授予“一級殺敵英雄”稱號。組織指揮過大小戰斗100余次,獲抗日戰爭勛章、解放戰爭勛章、抗美援朝“自由獨立勛章”。歷任營長、副團長、團長、副師長、師長,北疆軍區副司令員、司令員。1986年離休,2014年榮獲“全國離退休干部先進個人”榮譽稱號。
看過電影《平原游擊隊》的人,一定會對智勇雙全、讓日軍聞風喪膽的武工隊隊長李向陽難以忘懷。
中原大地,春上柳梢。4月10日,在古都洛陽的新疆軍區洛陽干休所,記者慕名拜訪了傳說中的“李向陽”——91歲老八路、原北疆軍區司令員郭興。這位一生寫滿傳奇的老人,離休后回到家鄉頤養天年。
雖已年逾九旬,“李向陽”精神矍鑠、思維敏捷,舉手投足一派軍人風骨。干休所政委周惠欽介紹,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前來採訪老英雄的媒體排起了長隊。
“抗日烽火起太行,援朝橫跨鴨綠江。旌旗揮動天山雪,飲馬黃河弓自張。”這是郭興8年前自題的一首詩。提起抗戰的烽火歲月,這位老八路不禁心潮澎湃。
“抗戰勝利70周年之際,國家將舉辦包括閱兵在內的紀念活動。作為一名老兵,我聽了很是振奮。”郭興激動地說:“我們的目的,是為了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視和平、開創未來。紀念抗戰,牢記能戰方能止戰!”
八年抗戰八年淚,一寸山河一寸血。抗日戰爭對郭興來說,是刻骨銘心的。他16歲參加抗日隊伍,幾名親人被這場戰爭奪去了生命,一同參軍的15位同鄉,到抗戰結束犧牲了13位。
“能戰方能止戰,准備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郭興說,“這是習主席站在歷史、現實和未來的交匯點,對戰爭與和平的辯証法做出的這一哲學概括,也是抗戰帶給我們的深刻啟示!”
回憶親歷的百余次戰斗,郭老深有體會:“無論抗日戰爭、解放戰爭還是抗美援朝,整個態勢都是敵強我弱,你不能戰,怎麼取得勝利、贏得和平?”
能戰,就得有本事有血性。郭老講起使他成為“李向陽”的兩個著名故事。
勇闖虎穴——“我剛滿17歲那年,上級派給我2名戰士、2支槍,要我在一年內要組建起武工隊。我們化裝成日軍,騎上高頭大馬,威風凜凜地來到日軍盤踞的縣城,連闖多道崗哨,短短20多分鐘,擊斃多名鬼子。”
火燒糧倉——“1943年夏天,日軍搜刮了10萬多斤糧食,准備運往海外戰場。‘不能讓敵人運走一粒糧食’,武工隊接到命令。我和3名隊員化裝成鬼子,趕著一輛裝滿雜草的馬車來到日軍糧倉,打掉守衛的日偽軍,把糧倉變成了一片火海。”
在郭興眼裡,“李向陽”成為傳奇,靠的就是能打仗、打勝仗那股勁兒。在朝鮮戰場參與指揮的一場“漂亮仗”,他至今念念不忘。
“促使朝鮮戰爭停戰的金城戰役,就是‘能戰促止戰’的生動戰例。1953年的‘1089.6高地反擊戰’,我們出其不意利用大雪霧天,白天發起進攻,打了一個勝仗。”郭老有感而發:“能打仗、打勝仗,關鍵在於指揮員!”
在郭老看來,如今踐行習主席提出的強軍目標,指揮員同樣是關鍵因素。
到新疆工作后,無論訓練還是管理,郭興緊緊依靠各級干部,各項任務都完成得很出色,成長為新時期“戈壁灘上‘李向陽’”。
歷經戰爭洗禮、戍守邊疆20年的郭興,一直心系國防和軍隊建設發展:“在習主席領導下,三軍持續興起實戰化練兵熱潮,戰斗力蒸蒸日上,海防空防力量日益強大,我打心眼裡高興。”
這些年,老英雄一直沒閑著。離休以來,郭興到部隊和地方作傳統報告600余場,聽眾達150多萬人次。
“我是一名老兵,永遠忘不了70年前那場戰爭。”臨別之際,郭興抒發自己朴素而沉甸甸的心聲:“時光可以流逝,歷史不能抹去。仇恨可以化解,教訓不能忘記!”(滕曉東 王衛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