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追記國防大學戰役兵棋系統教研室副主任張國春

2015年04月19日17:53  來源:新華網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追記國防大學戰役兵棋系統教研室副主任張國春

  他,和團隊超負荷工作,參與多項重大軍事訓練模擬系統的攻關,成功研發出我國首個實戰化大型兵棋演習系統,給我軍軍事訓練方式帶來革命性變化。

  他,編寫程序無數,成功保障了10多次重大軍事演習,獲得多項國家和軍隊科技大獎,編寫、出版10余部共110多萬字的報告、教材和著作。

  他,在45歲生命的盡頭,還咬牙忍著癌細胞吞噬身體的劇痛,用顫抖的手寫完數萬字的系統改進報告。彌留之際,輕聲叨念的還是部隊演習……

  這就是獻身強軍實踐的著名兵棋專家、國防大學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戰役兵棋系統教研室副主任張國春。他一生老實做人、踏實做事、血性竭誠,鑄就了我國兵棋系統史上的豐碑。

  “忠誠使命,讓科研的張力無限擴大”

  “在體系建模上,他是開拓者。我軍的第一代空軍聯合作戰體系模型,就是他做的。”昔日同事、信息作戰與指揮訓練教研部總工程師司光亞談起張國春自豪不已。

  1997年,張國春碩士畢業剛留校,受命參加軍委重大戰略戰役訓練模擬系統工程的攻關,負責空軍模擬分系統研發。這是我軍首次研發戰略戰役級的模擬系統,難度高,工作量大,工程時間緊迫。

  從那時起,他就過上了與電腦為伴、每天工作10多個小時的生活。反復細摳、校驗代碼、數據和模型,他每天不僅完成大量重復的機械式工作,還要保証每個環節萬無一失。

  “我們當時就住在辦公樓的庫房裡,經常晚上醒來,發現他的床還是空的,幾天都碰不上一次面。他一直在加班研發。”博士同學、戰役兵棋系統教研室主任吳琳記憶猶新。

  整整4年,他和同事成功探索出新的技術途徑,研發進度和效果都大大超出預料。系統第一次應用演習,就獲得高度評價。

  然而,此時的他,卻無法休息下來。

  總部剛給國防大學下達了一項聯合作戰模擬系統的研發任務——接到任務,張國春興奮不已,研發一旦成功,將實現戰略戰役訓練在統一框架下的互聯互通,為全軍范圍的聯合作戰訓練奠定平台。

  “當時,軍兵種部隊、院校的模擬訓練實驗室都是各自獨立,低水平開發、數據不統一、規劃不一致等情況突出,嚴重制約了全軍聯合信息化指揮訓練。”張國春的博士生導師、兵棋系統總設計師胡曉峰說。

  面對空前難度,張國春和團隊成員艱難攻關,辦公室再度成為臨時的家。但,研發工作剛展開不久,他們就碰了壁。

  “平台系統不能沿用傳統方法,必須運用戰爭的基礎科學理論,從系統論的角度進行研究。”張國春向胡曉峰匯報研究結果。

  又是無數個不眠之夜,無數次周末加班,無數次失敗重來。他和團隊成員6年間查閱數十萬份資料,走遍幾十家單位。從數據比對、開發論証到規劃設計,一點一滴都凝聚著他們的心血。

  終於,這項全軍性重大工程順利完成,全軍框架下的聯合作戰模擬訓練全面展開。期間,張國春考上博士,參與了導師胡曉峰提出的“作戰實驗體系”和“戰爭工程和戰爭模擬”等原創性觀點和理論的研究,引起學術界強烈反響。

  “矢志創新,不斷征服世界級難題的挑戰”

  2005年,西方某軍事強國來我國商談軍事交流問題,在提交的不予交流清單中,第一個項目就是兵棋系統,也稱“戰爭模擬系統”。作為一種運用計算機模擬實戰環境和作戰進程從而實施現代戰爭推演的系統,大型兵棋系統是少數國家掌握的核心機密和制勝利器,一直對外嚴密封鎖。

  2007年,軍委作出戰略決策,賦予國防大學展開全軍戰略戰役兵棋系統的重大攻關任務。核心技術買不到,單純模仿走不遠,依賴引進行不通——嚴酷的現實告訴大家,這塊“硬骨頭”比想象中還要難啃。

  當時,有人建議依托現有的研發系統改進,省時省力,但這只是低水平的重復,很難滿足部隊實戰化訓練的需要,更不可能適應未來信息化戰爭。張國春和同事們堅定信心:“要自主創新,謀求世界級的重大創新!”

  從此,這個熱血的團隊投入了白加黑、五加二式的工作,累了就在沙發上躺一會兒,餓急了就啃幾口方便面……

  作為最具分量的核心分系統之一,戰場情況報告系統主要是將推演的海量作戰數據,迅速轉換成指揮員能看得懂的幾百種軍用格式的戰場情況報告。

  “系統文件類型繁多,數量巨大,有的報告一份就長達幾十頁,而且時效性很強,難度相當高。”吳琳回憶說,張國春主動承擔起這項“費力不討好”的任務。

  此時,他因過度勞累生了病,領導建議盡快住院,他卻咬牙說:“研發刻不容緩,現在沒時間住院,能挺住!”

  那些天裡,張國春和戰友們反復斟酌、校對各種報文固定用語,編排各式文字表格混排的模板,最終分系統成功問世,轉換出的報告自然、准確、順暢。

  作為主管設計師,他還主動請纓,承擔起模型引擎、想定數據查詢等重要系統的設計與研發重任。

  ——模型系統測試第一天就出現近百個問題,他帶領團隊成員對每一行代碼、每一條字段按實戰標准編寫、校驗,20天調試幾千條規則和十多萬數據,系統終於穩定﹔

  ——某型飛機的偵察距離數據,在運行中出現了幾十公裡的誤差。他和同事迅速對成千上萬組數據重新一一校對,因為他認為這關系到誰先發現誰、誰先擊中誰的致命問題﹔

  ——他主動承擔實驗室保密工作,數百篇論文的審查、數萬份資料的拷貝打印、各類設備的維護檢查,都由他一個人完成,從沒出錯……

  2010年底,系統在全軍性的大舞台上首次亮相,得到廣泛認可。10多位院士一致評價:“突破多項關鍵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甘為人梯,用滿滿的正能量讓使命薪火相傳”

  “他的身上充滿正能量,對有困難的同事總是傾囊相授,影響和幫助了一大批人。”司光亞說。

  在一次保障重大演習的系統研發中,測試顯示,空軍指令總出現問題。“張教授立馬放下手頭工作,耐心陪著我們做實驗,分析每一條指令的反饋,直至解決棘手問題。”戰略兵棋系統教研室講師趙曄回憶。事后,他還主動向年輕同志講授空軍系統指令的操作要領、內部機理等,讓大家受益匪淺。

  學生丁光照剛進入國防大學讀研時,因為沒有系統學過編程知識,學起來有點吃力,很擔心自己畢不了業。作為導師的張國春手把手傳授,從學科最前沿的講解到逐字逐句修改論文,經常輔導到深夜,手術后還喃喃念叨:“學生……論文……”。最終,小丁以優異成績畢業,並將所學有效用於部隊一線。

  12年前,年輕教員榮明在外校讀研究生時,遇到體系建模的難題。偶然得知張教授在這方面是權威時,他忐忑地上門求教。“沒想到,教授毫無保留,從什麼是體系仿真到如何創新體系效能分析,再到傳授建模核心算法……很多建設性意見,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如今已是同事的榮明熱淚盈眶。

  “隻有大家共同進步,我們的兵棋事業才會越來越強,才能真正為提升部隊的戰斗力服務。”這是張國春經常說的話。

  他的博士論文為兵棋系統建設提供了重要理論支持,他將其結集出版為《體系對抗建模與仿真導論》,希望啟發后學﹔工作臨時調整,他將就把自己的PPT全部給了同事,以確保教學效果﹔為了幫助研究生王闊盡快進入情況,他夜裡加完班后還上網幫助下載資料﹔年輕教員吳曦在關鍵節點出現系統問題,他一直幫忙到夜裡12點,又去繼續加班…… (周超、王逸濤、羅金沐)

分享到:
(責編:張瑤(實習)、閆嘉琪)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