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國戰爭親歷者、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生李樹華。人民網記者 於凱 攝
在出席俄羅斯紀念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慶典並訪問俄羅斯前夕,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俄羅斯報》發表了題為《銘記歷史,開創未來》的署名文章。文章中提到了一個特殊群體:在莫斯科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人和革命先烈后代。衛國戰爭發生時,他們雖然年紀不大,但“自告奮勇挖戰壕、生產軍服、挖土豆、在醫院照料傷病員,許多人還每月都為前線戰士獻出430毫升鮮血……”
今年79歲的李樹華老人,就曾在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他也是一名衛國戰爭的親歷者。今年4月,李樹華和其他30多名曾在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學習的伙伴一起獲得了“1941年—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勝利70周年”紀念獎章,該獎章授予為衛國戰爭的勝利事業做出貢獻(在戰場或在后方)的俄羅斯公民、外國公民及無國籍人士。
日前,新京報記者專訪了李樹華老人。回憶起那場戰爭,老人說,戰爭開始時,他隻有5歲。但戰爭的記憶,影響了他的一生。
戰爭爆發
“每天都有警報響起,周圍都在挖防空洞”
1927年,李樹華的父親李俊夫離開中國,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畢業后來到海參崴(現在的俄羅斯符拉迪沃斯托克市)工作,李樹華便在那裡出生。從1940年起,李俊夫開始在全蘇無線電廣播委員會中國編輯部工作,擔任翻譯播音員。
74年過去了,但時至今日,李樹華仍然清晰地記得那一天:1941年6月22日。在他的記憶裡,那一天,是以普通日子的模樣開始的。
當日天氣不錯,住在莫斯科的一家人計劃去公園玩。走在路上,就聽到電線杆上的大喇叭傳來通知,中午有重要講話。於是一家人沒來得及去公園,趕緊折返回家。后來他們得知,就在幾個小時前,數百萬德國大軍閃擊蘇聯——衛國戰爭開始了。
公園再沒去成。李樹華說,5歲的他根本不知道什麼叫戰爭,但他明顯感覺到,從那一刻起,周圍的一切都發生了變化。德軍發動閃電戰后,蘇軍猝不及防,節節失利,短短10天德軍就突進600公裡。
“每天都有警報響起,周圍都在挖防空洞,家家戶戶糊窗戶,人人都變得緊張起來。”李樹華回憶,隻要警報響起,所有人就都急忙跑向防空洞。父親記挂著工作,有時不想下去,樓裡負責的人便將父親勸下去。他記得很多次父親舉著蠟燭到防空洞,一邊避難一邊工作,“每一次跑下去的時候,母親都把面包等吃的東西挂在我的脖子上。”他說,當時他還很高興能有這麼多吃的,一點也不知道母親心裡是做了怎樣的最壞打算。
全民“參戰”
“父親一天挖14個小時戰壕,風雨不停”
整個國家進入緊急狀態。李樹華記得,每次聽廣播都能聽到德軍又前進了多少公裡,人心惶惶。
男人們都開始去挖戰壕,父親也去了郊區,“一天挖14個小時,刮風下雨都不停。”李樹華記得,有一次父親累得走不動了,最后是別人將他背回到編輯室的。辛苦勞累,加上戰火連天,父親的耳朵逐漸聽不清楚了,舌頭也嘗不出味道了,還得了胃病,戰爭結束后被定為二級殘疾。
女人們也加入到戰斗中。為了防范德軍的飛機,莫斯科想到了用防空氣球阻擋飛機的方法。巨大的氣球懸在半空,之間用鋼索相連,使低空飛行的飛機無法靠近。李樹華的母親來到一家工廠,加班加點趕制氣球。
形勢急轉直下。同年8月,莫斯科將一批婦女兒童撤到了后方。李樹華和母親、弟弟被大貨車拉到了烏拉爾的一個集體農庄,父親則繼續留在莫斯科工作。
此后一家分離。前方的父親經歷了漫長的莫斯科會戰,最緊張的時候,德軍離莫斯科隻有30公裡。后方的他們同樣不好過,飢餓是李樹華最刻骨銘心的記憶,“當時是小孩兒,不知道怕,但是餓,每天都餓,真是餓怕了。”他說。
5歲的李樹華去給家裡買糧食,糧食貴得驚人,隻能買到什麼吃什麼,多數的時候隻能買到土豆,他還生吃過幾次土豆,“撒上點兒鹽就吃了。”連土豆也沒有的時候就隻能吃野菜。買菜、打水、挖野菜、撿柴火,戰爭讓李樹華提前懂事了。
戰爭結束
“父母將毛岸青帶回國,我進了兒童院”
勝利好像是經過了漫長的等待才到來的。李樹華說,1945年5月9日,打開廣播,全家人聽到了勝利的消息,戰爭終於結束了。人們全都涌到了街上,唱歌跳舞,好多人激動得哭了起來。
1947年,父母回國。臨走時,母親將毛澤東的孩子毛岸青帶回了國。盡管舍不得,但因為照顧不過來,父母將李樹華和弟弟留在蘇聯,送到了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那裡是中國孩子的“大本營”,毛主席、劉少奇、瞿秋白等人的孩子都在這裡學習和生活過。
李樹華一直記得,分別時父親留給他一張紙條,上面寫著父母和他的中文名字,父親再三囑咐:“你們別忘了自己是中國人!”李樹華笑說,他在蘇聯出生長大,如果不是父母告訴他,他甚至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個“外國人”。
1949年,新中國成立,李樹華終於得以回國與父母團聚。最初他一度吃不慣饅頭,不會說漢語。父親特別生氣,“回國三四年了都不會說漢語,是什麼中國人!”李樹華記得,那時他已經讀高中了,硬是被父親送回了小學四年級,重新學漢語。1959年,李樹華在遼寧大學畢業后留校任教,此后調入新華社,成為了一名資深翻譯家。
戰爭歲月,隻佔了李樹華人生的一小部分,但帶給他的影響卻很深。此后也有過艱難歲月,但和戰爭比起來,一切都顯得容易多了,“現在我根本不挑剔,有什麼就吃什麼。”李樹華說。
關於獲得紀念獎章,李樹華說,此前俄羅斯慶祝衛國戰爭勝利的時候,給當年兒童院高年級的學生發了獎章,低年級的則沒有得到。后來,李多力(中國早期革命者李范五的兒子)給普京寫了一封信,說雖然當年我們年紀小,但我們和蘇聯人民一樣過著艱難的日子……普京聽說之后,立刻就決定也給小班同學發獎章了。
■ 背景
“伊萬諾沃”裡的孩子們
伊萬諾沃國際兒童院,位於莫斯科以東300公裡,是蘇聯政府1933年建成的特殊學校。之所以設立國際兒童院,是為了給當時的革命者免除后顧之憂。二戰時期,兒童院先后接收過20多個國家共產黨人和烈士的后代,其中有不少來自中國。
蘇德戰爭爆發期間,兒童院裡有五六十名中國孩子,包括毛主席的三個孩子、劉少奇的兩個孩子、任弼時的女兒、瞿秋白的女兒等。這些孩子有的才五六歲,有的已經快要上大學了。
雖然來得晚,但兒童院裡孩子們的故事,李樹華常聽大家一遍遍講起。“根據年紀分成3個班,我弟弟在學前班,我在小班,還有大班。”蘇德戰爭一爆發,大班的孩子們就都要求報名上前線,但院長說他們還小。聽說毛岸英給斯大林寫了3封信,要上前線。去軍校念了兩年后,他就上了前線,“在兒童院的學生中,他是唯一上前線的。”
孩子們雖沒有上前線,但很多人都以自己的方式為衛國戰爭做出了貢獻,大一點的參加了預備役,“比如李富春的女兒李特特,她打槍練習得很好。”李樹華說,女孩子就到醫院去照顧傷病員,能去獻血的都去獻血了。低年級的孩子給傷病員跳舞唱歌,“整個戰爭期間兒童院的孩子都沒閑著,自己種地,自己收割,自己養活自己。”
戰爭歲月,隻佔了我人生的一小部分,但帶給我的影響卻很深。此后也有過艱難歲月,但和戰爭比起來,一切都顯得容易多了。 ——李樹華(高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