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江南之地,魚米之鄉。富足平和的浙江,是中國抗日戰爭中淪陷時間最早、淪陷范圍最廣、戰爭創傷最深的省份。侵華日軍曾悍然發動滅絕人性的細菌戰,將第一枚炮彈投放在這片土地上,如今70多年過去了,流毒未除,記憶猶在。
作為細菌戰全國第一戰場,從1939年到1945年,以731部隊長官石井四郎為總指揮的日軍細菌部隊在浙江進行了不少於3次的大型細菌戰,造成浙江省、江西省超過230多萬人身染疫病,死亡人數超過65萬人。
今年恰逢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浙江在線遠赴東北,尋找侵華日軍細菌戰源頭,探究發動始末﹔再回歸本土,關注浙江軍民受到的傷害,關注對幸存受害者的治療救助,還原歷史真相,補上教科書裡未能寫全的部分。
歷史無法重來,未來可以開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我們要了解真相、銘記歷史,我們要警示未來,維護和平,我們更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弘揚浙江精神,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之前從未公開的侵華日軍731部隊編年簡史
70多年前,侵華日軍悍然發動慘絕人寰的細菌戰,將第一枚炮彈投放在了浙江。如今,流毒未除,記憶猶在。從浙江到黑龍江,2300多公裡,我們沿著傷痛的痕跡,試著揭開這份沉重的歷史。
在距離哈爾濱老城中心半個小時車程的平房區,城市的南郊有一幢舊址,幾乎所有哈爾濱市民都知道,當年侵華日軍731部隊本部大樓就在這裡。
一份731部隊編年簡史首度公開
記下“浙江細菌戰”成侵華鐵証
根據一份之前從未公開的侵華日軍731部隊編年簡史顯示,當時在731部隊內部,對浙江進行細菌戰攻擊是一件“值得記錄的事情”,因此幾次細菌戰的情況,都明目張膽地記錄在編年簡史當中。
這份材料來自於黑龍江省檔案局,原始文件是日本的民間人士提供的。
我們請了日語老師翻譯了關於浙江的部分記錄: 1940年5月至6月,日軍在華中、寧波一帶強行進行了細菌戰。 9月至11月,石井部隊和南京1644部隊共同實施了“HO號作戰計劃”。對浙江省的寧波、金華、玉山、溫州、麗水、衢縣等地進行了前后數十次的細菌攻擊,導致當地發生了突發性的鼠疫疫情。 1941年4月,日軍飛機在浙江省的新登縣上空投下細菌。
……這些鐵証,証明了侵華日軍在浙江實施細菌戰的事實。
731創始人不斷游說細菌戰好處
日軍高層默許研究和實驗
“當時這裡叫‘滿洲裡’,所以那個時候,731部隊的全稱還是滿洲731部隊。”侵華日軍731部隊舊址陳列館的研究員高主任告訴我們。為了保密,“731部隊”這個番號一直到1941年的時候才公開,而這個時候,他們已經在全國幾個主要的城市設置了“棋子”,也就是前哨站,那時自稱“加茂部隊”的731部隊對外說是‘給水’,也就是供應淨化水的地方。”
為了躲避國際人士的視線,731部隊改過很多名字,比如加茂部隊、東鄉部隊、659部隊、關東軍防疫給水總部、25202部隊等等。實際上,到了抗日戰爭的中后期,“731部隊”成了在中國境內的細菌戰部隊的總稱。
731部隊的創始者石井四郎在大學時就是學醫的,畢業后成了一名軍醫。熱衷於微生物研究的石井四郎在35歲那年拿到了微生物學博士學位,當時他已經是陸軍軍醫部的大尉了。
盡管1925年的日內瓦裁軍大會上宣布化學戰和生物戰是非法的,但石井四郎並不在意,反而對細菌戰很著迷,並經常對部隊長官游說細菌戰的好處。
“應該說,細菌戰最大的好處就是廉價。”高主任說,日本本身是一個資源匱乏的國家,通過調查發現,他們並不希望在中國的戰線太長,這樣后勤會跟不上,“所以當時的日本軍界對細菌戰並不反對,隻要一些細菌、病毒,就可以大批殺傷敵人,對侵華日軍來說,是劃算的”。
得到軍方支持的石井四郎從1928年就開始了細菌戰的研究,一直到1933年,石井四郎開始不滿足實驗室的研究,他向日本軍方高層提出,要調到滿洲進行實地研究。
陳列館中的名字牌長廊,上面是被731部隊“秘密移送”為活體試驗者的名單, 和一小部分浙江、江西、湖南等細菌戰受害者的名單。
用“特別移送”抓活人做實驗
不打麻藥就開膛、截肢
731部隊本部面積最大的時候,佔地300畝,包括了實驗區、生活區等,甚至還有一條鐵路通進了部隊本部。時至今日,這條鐵路已經轉為民用,依然在發揮作用。
現在僅存的本部大樓背后,就是當初進行實驗的“四方樓”。得名很簡單,就是這樓四四方方,從外面幾乎看不出裡面在做什麼。而這裡,就是731部隊進行實驗的主要場所。
731部隊分八個部,主要負責在活體試驗者身上研究淋巴腺鼠疫、霍亂、炭疽病、傷寒、肺結核等的,就是第一部。第一部下設18個班,除了活體試驗外,還承擔了傷寒治療,病理及制作人體組織標本,開發疫苗及戰時當友軍感染后對症療法,X光等其他放射線等其他任務。還有一個特別班,負責特別秘密監獄的管理和實驗動物的培養。
第一部是731部隊的主要研究力量。
第二部研究生物武器,特別是傳播細菌和寄生虫的設備方面的研究。部長是太田澄,這位太田澄最初是在南京的1644部隊中任職,但因為在浙江細菌戰當中的表現,被提拔到了731部隊本部。
第三部生產容納生物戰劑的炮彈。據日本民間人士提供給731部隊舊址陳列館的材料顯示,為了保護細菌的活性,石井四郎自己研制了一種陶瓷炸彈,不會產生很劇烈的高溫,但炸開后濺射范圍很大,細菌的傳播也更方便。從1937年到1942年期間,731部隊在哈爾濱制造了2470枚石井式陶瓷細菌彈,主要投到了浙江和湖南常德。
第四部生產各種生物戰劑,第五部是訓練教育部,第六部是裝備部,第七部是診療部,第八部是總務部,部長也是太田澄。
“當時侵華日軍以抓蘇聯間諜為名,對外國人和中國人執行了了一種叫‘特別移送’的行動,來抓人實施活體實驗。”高主任說,接受實驗的對象叫“馬路大”,日本人覺得可以做實驗品的,就會以間諜的罪名,抓進731部隊進行實驗。現在在舊址陳列館一條30多米長,近兩層樓高的走廊牆壁上,安放著3000余名受害者的名字牌,其中1467名是都已經獲得身份確認的“特別移送”受害者,其余是浙江、江西、湖南等地細菌戰的一小部分受害者。
據資料記載,被進行解剖實驗的人不能打麻藥,因為日本軍醫認為經過麻醉后的數據不真實,就在這些人完全清醒的情況下,開膛破肚或者直接截肢。
此外,還有鼠疫杆菌的人體注射實驗、凍傷實驗、四肢互換實驗等等,幾乎經受實驗的人,最后都死亡了。
正在進行修繕的731部隊本部大樓,這裡曾是下達細菌戰攻擊指令的地方。
南京1644部隊成細菌戰馬前卒
兩任負責人都高升731本部
731部隊建設之初,在中國幾個主要城市當中,日本細菌戰部隊就安置了“棋子”,比如在長春設立了關東軍100部隊,在北京設立了1855部隊,在南京設立了1644部隊,在廣州設立了8604部隊,在新加坡設立了9420部隊等。這些部隊都成了731部隊日后進行細菌戰的馬前卒。
1644部隊其實是日本細菌戰部隊的華東本部,在外人看來,這個位於南京中山東路的部隊更像是一個制藥廠。這支部隊的生產能力非常驚人,在1945年日本投降后,從南京1644部隊轉運到上海的細菌培養原料多達十節火車車皮,這些原料,后來又用了十年還沒有用完。
第一次“聯手”是在1940年8月,石井四郎組織細菌作戰部隊,以杭州市原筧橋機場及國民黨中央航空學校為基地,對浙江省實施細菌攻擊,1644部隊配合行動。
當時,1644部隊代理部隊長增田知貞除了做好准備工作,還作為重要成員參加了總結會,並和731部隊派來的5名專家前往鼠疫重災區寧波進行研究調查。
第二次是在1942年5月的浙贛鐵路沿線。731部隊依然是作戰主力,1644部隊擔任這次細菌作戰的先鋒,在6、7月份,1644部隊曾以金華地區為中心,配合日本陸軍第13軍進行獨立作戰,一些日軍士兵因為沒能及時撤退,也染上了疫病,傷亡達1700余人。
作戰結束之后,1644部隊曾派人前往受災區金華等地進行調查,包括派遣調查班進駐義烏鬆山(即崇山村)等村進行調查。在浙江百姓的苦難面前,石井四郎們對自己的“杰作”很滿意,此后,因為有所“貢獻”,增田知貞和太田澄先后被調任到731本部就職。
根據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的統計,在抗戰期間,浙江軍民傷亡總數達到了74萬多人。在日軍細菌戰部隊正在磨刀霍霍,准備把災難洒向浙江大地的時候,所有浙江百姓都不知道,從天而降的將會是什麼,他們今后的生活會發生什麼變化。
請繼續關注浙江在線“尋找浙江抗戰記憶·細菌戰”系列報道。(浙江在線記者/胡昊 吳晛 首席編輯/趙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