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國赴尼泊爾抗震救災以來,在中國武警交通救援官兵身上發生了許多平凡而感人的故事。
再危險也得上
“專家組明天就來,請你們支援。”5月2日晚,看著聶拉木縣國土資源局董偉局長求助的眼神,蔡有良點頭說:“我們試試。”
“支隊長,危險不說,如果完不成任務,還砸了咱支隊的牌子。”隨后的會上,有的同志對幫助其他單位評估2號點災情表示擔心。
擔心也是有理由的:2號點的地質災害評估之前劃歸地方,地方專家曾5次登山均失敗。“下面住著那麼多尼泊爾群眾,再危險也得上!”蔡有良斬釘截鐵。
第二天7時30分,蔡有良帶著地質災害勘查小組來到2號點山下時,眼前情景讓他心頭一顫:約70度的陡坡上,長滿密密麻麻的灌木。撥叢落腳,踩到的全是濕漉漉的青苔。3公裡多的直線距離,有1400米的海拔差。
“5處崩塌點,4條新裂痕縫隙,最長的220米,平均寬度1.2米……”當天下午4時30分,官兵們完成評估任務。接過官兵用生命換來的數據,董偉握著支隊長蔡有良的手哽咽道:“你們臉上手上挂了這麼多彩,太感謝你們了。”
飛石砸落安全帽
右側是不時有石塊滑落的大山,左側是很深的峽谷。5月2日清早,勘查完中尼公路友誼橋尼方一側的作業點,武警交通救援大隊第一突擊隊指導員黃玉書喊道:“方洋,打頭陣!”
“在這個地方作業,膽小了不行。”目睹方洋駕著挖掘機開始作業,黃玉書對記者說,別看他只是個中士,但卻是一名優秀操作手。“出國搶險,要是怕這怕那,還不如不來。”方洋說。
余震,在搶通中尼公路尼方段時經常遇到。而5月4日13時20分許的那次余震,差點要了上士陳金寶的命。當時,陳金寶正跟藏族工程師江白拉著皮尺,在山腰測量一個新縫隙的長度。因余震而滑落的飛石,瞄准似的砸在了陳金寶的安全帽上。
下山揀起安全帽,陳金寶發現,安全帽的頂端,被石頭砸出一個有兩個巴掌大的坑。
“下午的勘測,你還是別去了。”聽了江白的話,陳金寶不同意,“勘查4人一組,咱們8個人總共兩組,缺了我,作業咋展開。”
礦泉水都讓車“喝”了
上士馬偉偉駕駛醫療巡診車行駛在中尼公路的尼方段,因道路危險,他的心,時刻都吊在嗓子眼。
5月3日14時許,馬偉偉在路過一處下坡時,見踩剎車不頂用,便猛拉手剎,才將車停了下來。
好險!下車查看,車頭離一個羊舍圍欄僅一個拳頭的距離。鑽到車下,滿是剎車片的燒焦味。
天這麼熱,反復踩剎車,失靈不奇怪。車離宿營地還遠,還有半天的巡診,咋辦?望著頭頂的驕陽,馬偉偉有了辦法,他打開后備廂,用礦泉水給剎車片降溫。
那天,馬偉偉隻喝了一瓶半水,其余的,全部給剎車片“喝”了。為什麼當時不停車等待救援?“救災,哪容咱們等待?”抹著唇膏,馬偉偉說:“口干舌燥不算啥,哪頭輕哪頭重,不用掂量。”(李秦衛 謝析搏 涂敦法 《解放軍報》2015年5月7日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