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俄羅斯紅場閱兵中亮相的2S35“聯盟-SV”自行火炮
在今年5月9日的紅場閱兵中,俄國營烏拉爾機械車輛廠研制的2S35“聯盟-SV”的自行火炮吸引了眾多目光。按照常人的理解,國營兵工廠應該是在接到國家任務后才會立項研發,有軍隊訂貨才會進行生產,可這一規律放在“聯盟-SV”身上就不靈驗了——這款堪稱“龐然大物”的武器居然是烏拉爾機械車輛廠基於對俄陸軍炮兵更新換代的預期而“私下”立項研發的產品,如果軍方不願認購,它的命運將非常“難堪”。不過,既然在紅場閱兵中能看到它的身影,那麼就意味著它已經是俄軍正式列裝的武器,看來當初烏拉爾廠的冒險是值得的。
該炮的總設計師弗拉迪米爾·科索夫透露,“聯盟-SV”的首個實體模型早在2006年就披露過,當時是在部隊現役的2S19M“姆斯塔-S”自行火炮底盤上安上一個木制炮塔和身管,向俄國防部代表進行介紹和推薦。2011年,俄國防部表示“聯盟-SV”不屬於“2020年國家裝備更新計劃”(GPV-2020)的范疇,所以國家不能出資支持開發,但國防部官員留了一句活話:“如果性能達標,部隊仍對它充滿興趣。”鑒於自身對軍隊的了解,加之烏拉爾廠因向本國和海外出口T-90坦克賺得盆滿缽滿,於是廠領導決心賭一把,自掏腰包推進“聯盟-SV”的開發。2013年,烏拉爾廠正式推出2門“聯盟-SV”樣炮。
從公開信息看,“聯盟-SV”仍沿用“姆斯塔-S”的履帶式底盤,該底盤又源自採用柴油機的俄制T-80UD主戰坦克,受制於發動機后置的影響,自行火炮的發射、制退、供彈及火控指揮系統都集中在炮塔上,因此“聯盟-SV”的炮塔和車身比例讓人看起來有些“頭重腳輕”,不過科索夫強調野外測試都証明老底盤的機械可靠性是值得信賴的,新炮塔與舊底盤的結合不存在“排異現象”,況且未來一旦“阿爾瑪塔”項目進展順利,“聯盟-SV”可以馬上更換冗余度更大的T-14“大艦隊”坦克底盤,機動性能和防護性能將得到進一步提高。
“聯盟-SV”的炮塔採用自動化操作,取消了炮手和裝填手,裡面的空間完全用於容納一根152毫米炮管及其配套設備,炮管后部與自動裝彈器相連,“聯盟-SV”火炮一次可持續射擊30次,射速與美國最先進的M109A6火炮相當,但射程比美國炮遠出一大截,達40千米。由於該炮所使用的高爆彈藥對艦艇也具有巨大殺傷力,俄海軍甚至打算將“聯盟-SV”炮塔整體移植到正在建造中的“領袖”超級驅逐艦上。
整個“聯盟-SV”火炮系統內部都安裝有遠程自動化火控系統和完成任務檢查系統,當統一信息指揮系統下達一系列作戰任務后,乘員可以通過儀表檢查系統,及時查看作戰任務的完成情況。通過通信指揮系統,指揮艙和戰斗艙的乘員可以同時接收到上級傳達的作戰命令,因此自動化程度與西方產品不相上下。需要指出的是,現代自行火炮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陣地轉換和緊急射擊行動,在現代化火控系統和雷達全方位搜索情況之下,敵人在不到1分鐘之內就可以確定自行火炮的發射陣地,自行火炮必須在敵方反擊之前發射完畢並撤離陣地。“聯盟-SV”自行火炮完全做到了這一點,它憑借良好的機動性和高效的火控系統,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打完就跑。(風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