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結束后四十五年,朝鮮戰爭爆發。兩場戰爭的地點非常接近,又是一場海權與陸權的對決。
在決定是否參戰的時候,毛澤東做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判斷:在朝鮮半島,中國在后勤補給方面具有優勢,可以拖住美軍打持久戰並最終取得勝利。
1950年,西伯利亞大鐵路早已通車,從莫斯科到中國東北的時間隻需要七天。而且早在1929年前建成了復線,1930年開始進行電氣化改造,運輸能力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中國要在朝鮮半島跟美軍較量,蘇聯的軍事支援是必不可少的。西伯利亞鐵路可以極大的支持中國在朝鮮的戰爭消耗。
此外,沙皇俄國東北期間,也在東北境內修了幾條重要的鐵路,把從哈爾濱到旅順用鐵路連接了起來。日俄戰爭期間,日本還修了一條從沈陽到丹東的支線,把鐵路直接連到了鴨綠江邊,跟朝鮮的鐵路系統連接了起來。
在這種情況下,從中國往朝鮮運送戰爭物資,就有可能取得比美軍的海上運輸更高的效率。美軍是以日本為基地,但是日本畢竟只是個剛剛結束戰爭的島國,不管是裝備還是糧食的生產供應能力都很有限,大量的物資需要從台灣、菲律賓甚至美國本土運過來。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和美軍在朝鮮戰場上的較量,如果雙方都不能很快的消滅對方,那麼影響勝負的一大關鍵,就是看從蘇聯和中國的工業基地運送物資到朝鮮戰場,跟美國和日本往朝鮮運送物資過來,誰的效率更高更可靠。前者就是對陸地運輸能力的考驗,而后者則是對海洋運輸能力的考驗。
現代戰爭,對物資消耗的需求驚人。
1950年底,戰爭剛一開打,毛澤東就發電報讓斯大林援助步槍子彈5800萬發,自動槍子彈8000萬發,輕機槍子彈3700萬發,重機槍子彈2000萬發。斯大林全部照給。
1951年第一季度,中國在朝鮮戰場上所需彈藥就高達14100多噸。
到了1953年,志願軍平均每日需要消耗168噸彈藥;在上甘嶺戰役中,每消滅一個敵軍,就要耗費176公斤彈藥。
此外還有槍支、火炮、坦克、軍車等裝備以及幾十萬軍隊的糧食服裝等等。這對物資運輸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
抗美援朝戰爭大概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50年10月—1951年1月),就是志願軍剛剛入朝。當時美軍已經快要達到鴨綠江了,但是由於盲目樂觀,沒有預料到中國會參戰,推進的速度太快,部隊走亂了。志願軍秘密入朝,通過穿插、切割、包圍等方式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中國共產黨的軍隊經過22年戰爭考驗,戰斗力很強而且戰術運用非常獨特。美軍不了解這種打法,損失慘重,很快就敗退到了三八線以南。人民志願軍趁機跨過三八線,佔領了南朝鮮的首都。這是中國方面打的最順的一個時期。
第二個階段(1951年2月—1951年7月),跨過三八線以后,志願軍的后勤補給線拉長了。美軍也很快發現了志願軍在后勤保障方面的問題,也就是所謂的“一星期攻勢”:由於志願軍裝備落后,每次戰役隻能攜帶夠用一個星期的物資,打完了就必須撤退。所以美軍就在戰役開始的階段收縮死守,等過了一個星期之后再發動反攻。這下就讓志願軍方面損失慘重,不得不退回到三八線以北進行防御。
第三個階段(1951年8月—1953年7月),就是雙方在三八線附近對峙。志願軍放棄之前的運動戰術,採取挖戰壕、地道的方式建立工事。雙方開始打陣地戰,一個山頭一個山頭的爭奪。
從這個階段的劃分我們可以看出,抗美援朝戰爭真正面對面的對抗隻持續了不到一年,剩下兩年多的時間就主要是在各自的堡壘、坑道裡面用炮火對轟。
到了第三個階段,實際上雙方就是主要拼后勤了,拼了足足兩年。美軍發現,在這第三個階段,志願軍有越打越強的趨勢,裝備越來越好、火力越來越猛,土八路打成了洋八路。
這是因為,在這期間,蘇聯不僅援助我們物資,還援助了很多的工業項目,中國自己的武器彈藥生產能力也跟上來了。然后就是國內平定土匪叛亂和鎮壓反革命運動結束,糧食連續三年大豐收。國內經濟狀況好轉以后,中國政府可以花更多的錢從蘇聯購買武器裝備。蘇聯出動空軍幫助我們在半島北部建立了一個被稱為“米格走廊”的安全空域。我們自己培訓的戰斗機飛行員也“出師”了,駕駛蘇聯的米格戰機多次擊落美軍飛機。這樣,中國方面的人員和物資運輸安全大大提高。中國開始讓前期進入朝鮮的部隊回國休整,實行部隊輪換入朝作戰的制度,軍隊的健康狀況和精神狀態也越來越好——毛澤東在戰前的預言變成了現實。
到了1953年,中國軍隊每天戰場上的彈藥消耗量,比1952年翻了一倍。原來需要用人去沖鋒奪取的據點,現在也改為直接用炮火炸平算了——這一點聽上去很殘酷:隻有經濟能力提高以后,士兵的生命才會變得更加值錢。
這些新的變化讓美國人看到:中國畢竟是有四億多人口、九百六十萬平方公裡的大國,一旦戰爭潛力發揮出來,戰爭物資生產和后勤供給的能力是相當驚人的。再這樣扛下去,扛個十年八年,他也佔不到什麼便宜。
美國人遠在美洲,軍用物資和人員都要跨越太平洋運送過來,時間長了也會多少有些吃不消。按照當時美國的國力,要想跟中國耗在朝鮮,當然是耗得起的。甚至還可以調動更多的軍隊前來參戰。這一點沒有什麼疑問。但是,美國在朝鮮的傷亡已經超過了它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歐洲的傷亡,已經把它全部陸軍的三分之一、空軍的五分之一和海軍的近半數投了進來。如果繼續投入兵力,必然要以大幅度削減歐洲的防衛力量為代價。
顯然,朝鮮戰場的重要性並不值得它這樣做,國內的民意也不允許政府在這麼偏遠的一個地方繼續沒玩沒了的打下去。這樣跟中國耗下去,蘇聯就會在歐洲和中東地區越來越佔優勢。而這些地方對它來說,都比朝鮮半島要重要得多。
所以,美國人不得不妥協,跟中國達成了停戰協定。美軍司令克拉克也才因此而感嘆:我是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議書上簽字的美軍統帥。
實際上,他也是過去五百年來第一個跟陸權大國簽訂失敗了的停戰協定的海權大國代表。
在朝鮮戰場上,美國不是輸給了中國的游擊戰,而是輸給了陣地戰。這才是他們最無可奈何的地方。
人類自大航海時代以來的國際局勢,在這一刻已經悄然發生了改變。陸權將重新崛起,回到世界權力版圖的中心位置。隻不過還要再等五十年,等到中國的高速鐵路和公路網絡在大地上延伸的時候,人們才能充分意識到這一點。
附:環球軍事認為,中國東臨太平洋、西面歐亞大陸中心、南接印度洋、北連俄蒙廣闊腹地,中國的地緣政治格局具有重大特色,那就是——既是海洋導向,又是大陸導向,而一帶一路戰略的提出與實施,恰是這一地緣格局的生動寫照。
本文節選自《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
作者 李曉鵬 重慶江津人,經濟學博士、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ASH中心研究員、中國人民大學城鄉發展規劃研究中心產業發展研究室副主任。現在清華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和麥肯錫公司聯合組建的“城市中國”研究機構中負責研究項目的管理工作。著有《這個國家會好嗎:中國崛起的經濟學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