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王飛雪:強軍報國,托舉“中國北斗”遨游蒼穹>>滾動報道
人民網>>軍事>>正文

逐夢“北斗”遨蒼穹

——記國防科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飛雪

湖南日報記者 周小雷 通訊員 蔡渭濱 張喆

2015年06月23日09:35  來源:湖南日報  手機看新聞

今年3月,首顆新一代北斗導航衛星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

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制全面啟動,2003年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2012年底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面向亞太地區正式開通服務……

在北斗“問天”征程上,每一個耀眼的年輪、每一座矗立的豐碑,背后都鐫刻著一個默默無聞的名字:王飛雪——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立項21年,王飛雪投身北斗事業20年,先后攻克一系列攸關北斗系統成敗的核心關鍵技術。

近日,記者走進國防科大,近距離感受王飛雪用忠誠智慧與使命擔當,托舉“中國北斗”遨游蒼穹的男兒血性。

抉擇裡堅守信念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閱兵式直播畫面在震撼世界的同時,也深深吸引著閩西山區一個孩子的目光。

他,王飛雪,目不轉睛地看完國慶閱兵式。在眾多國慶游行彩車中,科技方隊的“銀河”彩車引起他的注意,解說中的“銀河-I”、“我國首台億次巨型機”、“國防科大”等關鍵詞在清瘦少年的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1988年6月,正讀高三的王飛雪,因成績優異被推薦上北京大學,隻要考到一本線即可,然而少年時在他心中深深扎根的“銀河夢”從未忘記。

上北大還是上國防科大?經過深思熟慮的他,毅然放棄了難得的推薦機會,選擇了向往已久的國防科大。

步入校園,他如飢似渴地在科技的殿堂中學習,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績完成了本科學業。中國科學院因為他出色的表現,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而學校也挽留他留校深造。

去中科院還是留在國防科大?許多同學紛紛給他打電話,勸他說:中科院是國家科學技術方面最高學術機構,機會難得,要好好把握!然而,王飛雪始終忘不了心中的軍旅情結,義無返顧地選擇留在國防科大,並最后選擇了當時國家最急需也最薄弱的精確制導專業方向。

他在北斗導航定位領域成為知名專家后,國內外許多大企業的老總發出邀請函,許以配備個人實驗室、研發隊伍和百萬高薪的優厚待遇,勸他轉業,但他始終不為所動。

在他內心深處,逐夢“北斗”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實現抱負、為之奮斗的畢生追求。正是憑著這份赤誠和熱愛,他和團隊攻克了一系列的技術瓶頸,使中國在廣袤的太空擁有了自己的“千裡眼”。

逐鹿中不辱使命

面對世界導航定位領域的群雄逐鹿,我國科技工作者奮發圖強、奮起直追。

然而,通往科學高峰的道路卻是充滿荊棘。1995年,正在前進中的北斗導航系統建設遇到了瓶頸問題——信號快速捕獲,該核心技術經過國內專家10年攻關未獲突破。

從海灣戰爭就已高度關注國際定位導航技術發展的王飛雪,看到攸關國家安全的系統工程研制受阻,心情非常沉重:“為什麼不可以另辟蹊徑?”

他和課題組成員連續熬了幾個通宵,反反復復推理論証,得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當他紅著眼睛把方案擺到時任系主任的庄釗文教授案頭時,庄教授眼睛一亮,和他們一起,細心地對方案進行完善,對結果進行驗証。

這套“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得到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中科院陳芳允院士的高度關注,並專門組織專家召開評審會進行論証。論証會上,王飛雪從理論到實踐,從數據到推理,嚴密嚴謹,回答質疑,得到陳院士和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

“王飛雪”的名字,在北斗業內聲名鵲起。那一年,他才24歲,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理想與現實,有時僅僅是一步之遙;而把理論轉化為實踐,卻需要經年的努力。從那時起,王飛雪正式踏上北斗導航定位的逐夢之旅。

他和同學雍少為、歐鋼,從北京抱回一台當時比較先進的台式計算機,以及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沒有實驗室,就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人借,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探險。

3年后,當看到顯示器上脈沖閃耀,信號捕捉成功的一刻,業內20多位專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時間、十幾家單位、幾十位知名專家先后為之奮斗而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然在3年內、被3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伙解決了!

登峰路追求卓越

血性是軍人的脊梁,隻有始終把賽場當戰場,敢於超越,才能在攀登科學的高峰中搶佔前沿、勇立潮頭。

“報告!衛星與地面失去聯系!”

“啟動緊急預案!”一陣急促的鍵盤聲響起。

“報告!指令無效!”

一瞬間,指揮大廳裡一片寂靜。這是發生在2007年底我國第二代導航衛星運行中發生的一幕。

各種數據顯示,當衛星經過這一區域時,受復雜電磁環境干擾,衛星通信發生了阻斷。

怎麼辦?如不在3個月內解決問題,不但下一顆衛星不能發射,即將組網的十余顆衛星發射也將無限期推遲。

數十位專家齊聚北京商討對策,拿出“躲”和“抗”兩種解決方案。因為“躲”已有先例,而“抗”還是未知。多數國內同行傾向於“躲”。

“不行!這一‘躲’國家就要遭受數十億的損失!況且,這次躲過去了,下次再遇到怎麼辦?”王飛雪堅決反對。

“可時間這麼短,誰願意冒風險接這個燙手山芋?”

“3個月內,我們一定拿出‘抗體’!”王飛雪毫不猶豫地立下軍令狀。

在2008年那個冰雪肆虐的冬天,王飛雪他們胸懷一團火,玩命一般與時間展開賽跑。困了就用自來水沖下頭,餓了就啃口干面,吃住都在實驗室,連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沒有回家。不到3個月,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橫空出世。

國家利益面前,隻有前進,沒有后退!2009年,由歐洲航空航天局專家領銜的代表團飛抵北京,代表歐盟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要求與北斗系統展開爭議已久的頻率談判。

這是一次電磁頻譜的爭奪。我國參加談判的單位,與之開始了一場艱苦卓絕的漫長談判。王飛雪帶領導航中心研究小組從技術支撐到國際通行規則等各個方面不停地修煉。

今年1月,從捷克布拉格傳來的消息令人振奮鼓舞:歐盟代表團接受了中國提出的頻率共用理念,同意在國際電聯框架下完成衛星導航頻率協調,中歐衛星導航系統長達8年之久的拉鋸戰握手言和。

憑著這種亮劍精神,王飛雪及其團隊先后研制出世界領先的監測接收機、精密測距碼模塊及注入系統、主控站測量及通信系統、RDSS業務信號收發分系統、時間同步注入站、星載上行測距終端等地面設備。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閆嘉琪)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