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王飛雪:強軍報國,托舉“中國北斗”遨游蒼穹
人民網>>軍事>>正文

超常趕超擎北斗

溫慶生 本報特約記者 呂 超 本報通訊員 葛林楠

2015年06月24日12:40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超常趕超擎北斗

  王飛雪近照。本報通訊員 何書遠攝

  2015年3月30日21時52分,我國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呼嘯升空。隨后,順利進入離地面3.6萬公裡的地球同步軌道。我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開始在“一帶一路”的壯美行進中保駕護航,服務全球用戶。

  在北斗問天征程上,每一個耀眼的年輪、每一座矗立的豐碑,都鐫刻著一個名字:王飛雪——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用超常的努力實現超常的趕超”——這是王飛雪的座右銘。這位44歲的軍人投身北斗事業整整20年,攻克一系列事關北斗系統成敗的核心關鍵技術,北斗研制的每一個關鍵環節幾乎都浸透著他的忠誠與智慧。

  心中有一個“銀河夢”

  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國慶閱兵式直播畫面深深吸引著閩西山區一個孩子的目光。

  王飛雪,目不轉睛地看完國慶閱兵式電視直播。在眾多國慶游行彩車中,科技方隊的“銀河”彩車引起他的注意,解說中的“銀河-I”“我國首台億次巨型機”“填補國內空白”“國防科大”等關鍵詞在這個清瘦少年的心中留下深深的烙印。

  1988年6月,正讀高三的王飛雪因成績優異被中學推薦上北京大學,然而少年時在心中深深扎根的“銀河夢”從未淡出。經過深思熟慮,他放棄北大,毅然選擇了向往已久的國防科大。

  步入校園,他如飢似渴地學習,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績完成本科學業,並繼續讀研深造。在選擇專業方向時,他了解了眾多領域,最后選擇了當時國家最急需、最薄弱的精確制導方向。在北斗導航定位領域成為知名專家后,國內外許多大企業向他發出邀請函,許以配備個人實驗室、研發隊伍和百萬高薪的優厚待遇,勸他轉業,但他不為所動。

  在王飛雪內心深處,逐夢北斗不僅是一份工作,更是實現抱負、為之奮斗的畢生追求。因為,河水永遠是家鄉的甜,從軍報國永遠是他的魂。

  1998年,王飛雪博士論文答辯前夕,正逢北斗一號系統工程研制的關鍵階段。每天,王飛雪至少有12個小時工作在實驗室,隻好三次推遲答辯。

  整個博士階段的研究成果,扎扎實實干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得到的收獲——他將幾年的心得從腦海中全部倒騰出來。專家們評價:“這篇論文不是寫出來的,是干出來的。”

  2013年年底,王飛雪和他的團隊一起榮獲全軍“踐行當代革命軍人核心價值觀特別獎”。

  初出茅廬一鳴驚人

  20世紀90年代,世界導航定位領域群雄逐鹿,我國科技工作者奮起直追。然而,道路充滿荊棘,1995年,前進中的北斗導航系統建設仍未突破困擾10年之久的瓶頸問題——信號快速捕獲。

  從海灣戰爭開始后就已高度關注導航定位技術的王飛雪,在一次調研中知道了此事。他的心情非常沉重,當晚徹夜未眠,把掌握的文字資料和實驗數據仔細研究對比,突然眼前一亮:為什麼不可以另辟蹊徑,從數學理論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呢?他預感到,數字技術必將在衛星導航系統研制中大顯身手。

  王飛雪熬了幾個通宵,反復推敲論証,得出一個解決方案,得到系主任庄釗文教授的首肯。很快,這套“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受到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陳芳允的高度關注,並專門組織專家召開評審會進行論証。會上,王飛雪的回答得到充分肯定。

  從那時起,王飛雪正式踏上北斗導航定位系統的逐夢之旅。他和同學歐鋼、雍少為從北京抱回一台在當時還算比較先進的台式計算機,揣著4萬元的鼓勵嘗試經費回到學校,把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收拾出來作為實驗室,開始了科研攻關。那一年,王飛雪24歲,正在攻讀博士學位。

  3年后,北京星地對接現場。看到顯示器上脈沖閃閃,捕捉信號成功的那一幕,在場的20多位專家不敢相信:十幾年來未能突破的瓶頸技術,竟被幾個年輕人僅用3年時間完美破解。

  一晃十幾年過去,當年隻有3個人和那間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改的實驗室,已經發展壯大為200多人的國防科大衛星導航定位技術中心。其間,他們研制出第一台手持式北斗用戶機,攻克了北斗導航定位系統核心信號,承擔了北斗系統某核心模塊95%的研制任務,研制出多套關鍵衛星載荷。

  “下個目標,拿第一”

  這是發生在2007年年底我國第二代導航衛星運行中的一幕。

  “報告!衛星與地面失去聯系!”

  “啟動緊急預案!”一陣急促的鍵盤聲響起。

  “報告!指令無效!”

  瞬間,指揮大廳一片寂靜。數據顯示,當衛星經過這一區域時,受復雜電磁環境干擾,衛星通信發生了阻斷。

  怎麼辦?如不在三個月內解決“抗干擾”問題,不但下一顆星不能發射,即將組網的十數顆衛星也將無限期推遲發射。

  “三個月內,我們一定拿出解決方案。”王飛雪立下軍令狀。

  “在事關國家安全的關鍵技術上,決不能含糊。辦法隻有一個,就是用超常的努力實現超常的趕超。”王飛雪說。拼了、豁出去了。在那個冰雪肆虐的冬天,王飛雪和團隊胸懷一團火,拼命一般與時間展開賽跑,困了就用自來水沖沖頭清醒清醒,餓了就啃口干吃面,吃住都在實驗室,連大年三十和初一都沒有回家。最終,不到三個月,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在他們手裡破繭而出。

  2012年年底,升級后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面向亞太地區開通服務,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來賀電,表彰他們“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系統首顆實驗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志著北斗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啟動實施。鮮為人知的是,在這項任務中,王飛雪和他的團隊承擔了30余項任務,是我國唯一同時承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核心體制、衛星載荷、地面運控、測試評估和裝備應用任務的團隊。

  在不久前於莫斯科舉行的第九屆國際導航論壇上,俄羅斯導航產業界的領袖們在探討全球四大導航系統發展水平時,一致把北斗排在俄羅斯格洛納斯和歐盟伽利略之前。回到長沙,剛下飛機,王飛雪對迎接他的同事說:“下個目標,拿第一!”

  短評

  中青年科技知識分子的典范

  作為我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制的主要科研人員之一,王飛雪身上集中體現了“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的“北斗精神”,不愧為當代中青年科技知識分子的典范。

  歷史一再告訴我們,事關維護國家安全和戰略利益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王飛雪的實踐告訴我們,要實現超常趕超,就不能亦步亦趨跟在別人后面,而是要敢於走和別人不一樣的路。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當前,世界新軍事變革風起雲涌,爭奪科技制高點的競爭更加激烈。今天,我們學習王飛雪的先進事跡,就要像他那樣“用超常的努力實現超常的趕超”,強化自主創新的使命擔當,視祖國利益重如山,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本報記者 溫慶生 本報特約記者 呂 超 本報通訊員 葛林楠)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