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王飛雪:強軍報國,托舉“中國北斗”遨游蒼穹
人民網>>軍事>>正文

飛雪連天“北斗”情

劉炬

2015年06月24日12:41  來源:長沙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飛雪連天“北斗”情

  長沙晚報記者 劉炬 通訊員 李治 楊子敬

  蒼茫的夜空裡,排列成“斗”形的七顆亮星,古人賦予了她一個詩意的名字“北斗”。

  2015年3月30日21時52分,我國第17顆北斗導航衛星呼嘯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自此,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斗轉星移,今天中國自主發展、獨立運行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上升為中國的國家戰略,開始在“一路一帶”的壯美行進中,保駕護航,服務全球用戶。

  在北斗問天征程上,每一個耀眼的年輪,每一座矗立的豐碑,都鐫刻著一個名字: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飛雪。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立項21年,王飛雪投身北斗事業20年,先后攻克一系列攸關北斗系統成敗的核心關鍵技術,用忠誠智慧與使命擔當,托舉“中國北斗”遨游蒼穹。

  古城長沙的夏夜,星斗滿天。國防科大的北斗科研樓,燈火滿窗。實驗室內,王飛雪和團隊戰友依然如往常一樣,正在向新一座科研高峰發起沖鋒……

  情懷:科研的方向就是“國家需要”

  軍隊因使命而存在,軍人為戰勝而拼搏。“國家需要”是王飛雪口中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

  2013年11月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視察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時,曾拿起一塊導航芯片,問在旁的國防科大國家級重點學科通信與信息系統學科帶頭人、星基導航與定位技術研究方向學術帶頭人之一的王飛雪:“核心技術是不是掌握在我們手裡?”王飛雪滿懷自豪、鏗鏘肯定地回答了習主席。

  猶記得,上世紀九十年代,我國的北斗導航系統建設遇到了瓶頸問題——信號快速捕獲,該核心技術經過國內專家十年攻關未獲突破。當時,從海灣戰爭起就已高度關注國際定位導航技術發展的王飛雪,看到攸關國家安全的系統工程研制受阻,心情非常沉重。

  於是,王飛雪著手把以前掌握的文獻資料和自己的實驗數據仔細研究對比,從算法上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他連續熬了幾個通宵,反復推理論証,得出了一個解決方案。當他紅著眼睛把方案擺到時任系主任的庄釗文教授案頭時,庄教授眼睛一亮,細心地和他們一起,對方案進行補充,對結果進行驗証。

  這套“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受到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中科院陳芳允院士的高度關注,並專門組織專家召開評審會,進行論証。論証會上,王飛雪從理論到實踐,從數據到推理,回答質疑,得到陳院士和與會代表的充分肯定。

  王飛雪從此在北斗業內名聲鵲起。那一年,他才24歲,正在攻讀博士學位。從這時起,王飛雪正式踏上北斗導航定位的逐夢之旅。

  他和同學雍少為、歐鋼從北京抱回一台當時比較先進的台式計算機,以及4萬元的嘗試經費,開始了艱難的攻關歷程。沒有實驗室,就把一個不到10平方米的倉庫簡單收拾一下當作實驗室﹔沒有儀器設備,就東挪西湊找別人借,開始了他一生中最偉大的“探索”。

  3年后,當顯示器上脈沖閃耀,信號捕捉成功的一刻到來時,業內20多位專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時間、十幾家單位、幾十位知名專家先后為之奮斗而未能解決的技術難題,竟然在3年內被3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伙子解決了!

  2006年,國家准備對北斗一號導航系統體制進行升級,當時,北斗一號已成功運行多年,系統運行正常,大家主張,繼續沿用原來的技術指標和基本參數,隻需適當增強入站鏈路抗干擾能力、提升系統在某些特殊場合的穩健性即可。但王飛雪教授以一個科學家的前瞻眼光,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次北斗一號服務性能全面升級的絕佳機會。

  那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北斗中心燈火通明,三個月的挑燈夜戰,幾十人徹夜不眠,王飛雪和團隊大膽提出了一套最新的編碼理論改造應用方案。經過論証后應用到北斗二號上,帶動了整個北斗短消息服務系統效能的躍升:所有的終端設備功耗降低一半,抗干擾性能提升一倍,各項參數達到最優值!

  2012年底,升級后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面向亞太地區開通服務時,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聯合發來賀電,表彰學校自主創新、團結協作、攻堅克難、追求卓越。

  今年3月30日,北斗衛星導航全球系統首顆實驗組網衛星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標志著我國北斗系統由區域運行向全球拓展的啟動實施。鮮為人知的是,在這項任務中,他和團隊承擔了30余項任務,是國家唯一同時承擔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核心體制、衛星載荷、地面運控、測試評估和裝備應用任務的團隊。

  情結:抉擇裡堅守信念

  二十載寒暑春秋,王飛雪始終心無旁騖地奮戰在我國衛星導航事業的最前沿,他和團隊一道先后攻克了導航信號快速捕獲、短時高精度測距、強抗干擾能力等一系列關鍵技術,為建設我國獨立自主的北斗系統做出了卓越貢獻。

  1994年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研制全面啟動,2003年北斗一號衛星導航系統正式建成,2012年底北斗二號衛星導航系統面向亞太地區正式開通服務,2015年我國成功發射首顆北斗全球系統導航衛星。王飛雪與團隊先后研制出我國第一台便攜式用戶機,世界領先的監測接收機、精密測距碼模塊及注入系統、星載上行測距終端等星地設備。

  “到2020年,由5顆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和30顆地球傾斜軌道衛星組成的北斗系統,將實現全球導航定位,從此,時間與位置這一重要的戰略資源,將牢牢掌握在中國人自己的手中。”王飛雪向記者描繪著他即將攀越的下一步科研目標,語氣堅定而自豪。

  今年44歲的王飛雪,從小就是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1984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門廣場。閱兵式直播畫面在震撼世界的同時,也深深吸引著閩西山區一個孩子的目光。1988年高考時,王飛雪因成績優異被所在中學推薦上北京大學,隻要考到一本線即可,然而少年時他向往的卻是國防科大。

  上北大還是上國防科大?經過深思熟慮,他毅然選擇了國防科大。

  步入校園,他如飢似渴地在科技的殿堂中學習,以全院排名第一的成績完成了本科學業,並決定繼續讀研深造。中國科學院因為他出色的表現,向他伸出了橄欖枝,而學校也挽留他留校深造。

  去中科院還是留在國防科大?王飛雪再次選擇了后者。

  他在北斗導航定位領域成為知名專家后,國內外許多大企業的老總紛紛發出邀請函,許以配備個人實驗室、研發隊伍和優厚待遇,勸他轉業,但他不為所動。

  在他內心深處,逐夢北斗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更是他實現抱負、為之奮斗的畢生追求。正是憑著這份赤誠和熱愛,他和團隊攻克了一系列的技術瓶頸,使中國在廣袤的太空擁有了自己的“千裡眼”。

  情愫:人格魅力比肩學術貢獻

  平時的工作生活中,對身為國防科技大學衛星導航定位技術中心主任的王飛雪大校,學生們總是親熱地稱呼“王博”,而不是 “主任”或者“王老師”。

  王飛雪清正。2005年,他經過多年的刻苦努力,學術成果豐富,在北斗學術界有一定的影響力,其申報的項目入選國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王飛雪將這些支持經費由團隊統一管理使用。

  王飛雪淡泊。2012年,北斗團隊潛心10年磨一劍后首次報獎。上級機關通知,王飛雪等幾位專家可以在兩個項目中署名。但王飛雪與領導商量決定,應該給作出實際貢獻的年輕人署名。王飛雪帶的博士生劉薈萃在校時參與的科研項目,在她畢業三年后國防科大申報全軍科技進步獎時,作為導師的王飛雪仍不忘要把她的名字加進去上報。

  王飛雪平易。他一年平均出差200天,出差乘坐的飛機、火車就是他的辦公室,科研工作的試驗場就是他的家。王飛雪在辦公室裡的文件櫃上常年擺放著一個出差用的旅行箱,接到出差任務隨時就走﹔角落裡常年擺放著一個休息用的行軍床,出差回來太晚了就在行軍床上對付一宿。到了后來,任務沒有那麼緊了,王飛雪卻養成了接到任務立刻就走的習慣,旅行箱和行軍床也成了他辦公室必不可少的“戰略物資”。王飛雪不論上班還是出差,他總隨身背著一個黑色背包,各類証件、文件材料、筆記書稿一應俱全,同時包裡還備有一套出差的生活用品和工作裝備。

  如今,無數“飛雪”已連天,在問天求索之路上,王飛雪與他的團隊一道,正用忠誠智慧和火熱青春把北斗橫亙浩瀚星空!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