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專題策劃>>典型>>王飛雪:強軍報國,托舉“中國北斗”遨游蒼穹
人民網>>軍事>>正文

王飛雪:為了中國“北斗”遨游蒼穹

李倫娥

2015年06月25日10:01  來源:中國教育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王飛雪:為了中國“北斗”遨游蒼穹

為了中國“北斗”遨游蒼穹

——記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飛雪

  秀氣文靜,削瘦挺拔,乍一看,普通平凡,還像是個在校生。 

  細一採訪,才驚覺眼前站著的是共和國功臣:二十年如一日,奮戰在我國衛星導航事業的最前沿,率領團隊攻克導航信號捕獲等一系列核心關鍵技術,研制出我國第一台便攜式用戶機、世界領先的監測接收機等。 

  他就是用忠誠和智慧托舉中國“北斗”遨游蒼穹的國防科技大學教授王飛雪。 

  目標:鑄造自己的“國器”

  當今世界,衛星導航系統是提供位置和高精度時間同步的一個重要手段。很長一段時間,我國在這個領域比較落后,科學家努力了10年的“北斗”導航系統,受困於“信號傳輸快速捕獲”,未獲突破。 

  1994年,王飛雪24歲,正在國防科技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師從著名教授郭桂蓉院士,研究方向是精確制導。 

  “應該有辦法。”在北京調研知道此事后,年輕的王飛雪坐立不安,他和師兄歐鋼多次討論,“為什麼不能另辟蹊徑,從數學理論上尋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呢?” 

  一次次推理論証,一次次論証推理,無數個不眠之夜后,王飛雪提出了一個新的算法思路。 

  1995年6月,“全數字化快速捕獲信號與接收技術方案”擺到了中國衛星測量控制技術奠基人、中科院院士陳芳允的案頭。陳芳允眼前一亮,專家論証評審也予以充分肯定。 

  從此,王飛雪與同學雍少為、歐鋼,靠著有關方面提供的4萬元經費,正式踏上北斗導航定位的逐夢之旅。 

  整整3年,王飛雪和課題組,無論寒暑,不分晝夜,甚至在萬家團圓的春節,不是在實驗室,就是扛著儀器設備奔往試驗場。有幾次因為實在太勞累,王飛雪暈倒在試驗場。 

  1998年5月,北京星地對接現場,課題組研制的設備接受檢驗。顯示器上的處理數據顯示,參試系統正在以接近理論極限的數據運行。業內20多位專家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10年時間、十幾家單位、幾十位知名專家先后為之奮斗而未能解決的瓶頸技術,竟然在3年內,被3個名不見經傳的毛頭小伙子解決了! 

  路徑:抉擇中堅守信念

  “好奇怪,當時我給他的畢業留言就是‘希望在我國的衛星發射指揮所裡看到你’。”王飛雪27年前的高中班主任楊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談到這樣一個細節。 

  “只是被‘銀河—I’‘億次巨型機’這樣的關鍵詞吸引。”王飛雪實話實說,自己老家在閩西山區的福建長汀縣,從沒想到有一天自己會與“衛星導航”“北斗”聯系在一起。電視中威武的國慶閱兵式,讓自己立志獻身於國防,高考時放棄推薦上北京大學的機會,選擇國防科大。“國無防不立,民無軍不安。”他跟當教師的父親說。 

  本科4年很快過去,成績全系排名第一的他又一次面臨抉擇:考上了中科院的研究生,同時學校保送他本校讀研參軍。 

  “我要當軍人!”王飛雪選擇留下,並選擇了當時國家急需且最薄弱的精確制導方向,師從這個領域最著名的郭桂蓉院士。 

  王飛雪讀碩繼續優秀,一年半就完成學業,提前攻博。 

  僅僅一年多,新的抉擇第三次擺在他面前:接受了“北斗”任務,意味著重新調整博士研究方向,之前一年多的努力全部“清零”。 

  “祖國的需要就是我的選擇。”王飛雪說,已經從軍兩年多的他,深知祖國的需要就是軍人的追求。 

  於是,他和同事們“5+2”“白+黑”,一頭扎進“北斗”,渾然不知世事。直到有一天,他走出實驗室碰到許久未見的同學,幾個人不約而同地沒給他好臉色。發現有些不對勁,細一打聽,原來為了“北斗”,他已經3次推遲論文答辯,相應的同學們的答辯也被推遲。“最優秀的王飛雪都沒畢業,你們再練練內功。”導師說。 

  “沒辦法,2000年衛星要發射,倒計時,1998年死活要完成‘北斗’項目。”王飛雪說,當時的想法極簡單,就是完成“北斗”任務,根本沒想論文和畢業的事。 

  博士畢業一年后,王飛雪被破格評為副教授﹔3年后,又被破格評為教授。這一年,王飛雪31歲。 

  方向:登峰路挑戰極限

  經過艱辛努力,2001年11月,中國成為繼美國、俄羅斯之后第三個擁有衛星導航定位系統的國家,同時“北斗”還具有其他國家衛星導航定位系統不具備的短信功能。 

  按說,王飛雪可以暫緩一口氣了。“理論上能做到極限的事,我們就一定要朝這個極限努力。”王飛雪說,他做每一個項目,不是簡單地達到某項指標,而是瞄准其理論極限。 

  “北斗一號”研制成功了,“不能像手機那樣小型和便攜嗎?”王飛雪又自我加壓了,他領著課題組又一次攻堅克難。 

  又是兩年多的努力,2004年6月,中國“北斗”也有了自己的手持機,跨入世界先進水平行列。 

  “他就喜歡挑戰自我。”王飛雪的大學同學、“北斗”核心成員之一的孫廣富說,王飛雪之所以成為“北斗”“骨灰級”專家,挑戰極限、挑戰自我是重要原因。 

  2007年4月,又一難題出現在王飛雪和他的團隊面前:“北斗二號”第一顆衛星進入某區域時,受到復雜電磁環境干擾,衛星通信受阻。 

  怎麼辦?如果不能在3個月內解決問題,不但下一顆衛星不能發射,即將組網的10多顆衛星的發射也將推遲。 

  “3個月內,我們一定拿出‘抗體’!”又是王飛雪挺身而出。 

  “就好像把大象裝進冰箱。”回憶當年的攻關,王飛雪說,抗干擾設備體積都十分巨大,需要的功耗也較大。如何把一個大型設備安裝在是自己體積幾十甚至幾百分之一的裝備上?在那個冰雪肆虐的冬天,他們胸懷一團火,玩命一般與時間賽跑,又是吃住在實驗室,又是春節連軸轉。終於,不到3個月,具有強大抗干擾能力的衛星載荷橫空出世! 

  “北斗”的故事還有很多。讓王飛雪高興的是,中國“北斗”已在全世界排名第二。“下個目標,世界第一!”王飛雪說。(記者 李倫娥)

  《中國教育報》2015年6月25日第3版

分享到:
(責編:董曉偉、文鬆輝)

相關專題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