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學者網站6月23日發表了東西方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弗朗茲-斯特凡·加迪的題為《美國是否應該部署新型戰術核武器》的報道,編譯如下:
美國應當部署新的戰術核武器嗎?如果美國核決策者聽從某智庫在新研究報告中提出的建議的話,答案就是肯定的。
保持對中國的核優勢,與俄羅斯大致相當,研制一批新型、可前沿部署的戰術核武器,這些是華盛頓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一份新研究報告的主要建議。這份報告是美國三大國家安全智庫的專家對美國核戰略與態勢進行的前瞻性、理論性的評估。
但是,這份研究報告的建議全部出自克拉克·默多克筆下,此君是華盛頓的官員、學者。他認為,美國的常規軍事優勢是“第二核時代”核擴散的主要引發因素之一。
他指出,由於“與美國隻打常規戰對任何國家來說都是必輸之策,所以在‘第二核時代’中,美國的潛在敵人都在思考,如何能夠運用核武器,不管是在沖突初期還是用於區別性打擊,迫使美國在沖突中‘讓步’”。
默多克認為,在核威脅變化不定的新環境中,美國當前的核力量態勢是不足以應對安全挑戰的:
美國的核力量旨在應對高當量武器交戰的全球沖突,而不是低當量武器有限交戰。由於美國的核應對方案大多是大規模並造成嚴重的附帶損傷性的,因此美國恐怕“懾於這些問題自己縛住手腳”,無法針對核攻擊作出“對等”回擊。美國的常規優勢讓美國在常規沖突中擁有升級控制權,促使敵人思考如何打破核門檻。美國需要針對核階梯的各個級別制定有區別的核方案,使那種選擇也失去吸引力。
與同時代許多有強烈聯邦政府背景或有在國防學院等軍方贊助機構內任職經歷的美國國防分析家一樣,默多克也從冷戰早期汲取智慧,准確地說就是肯尼迪政府的“靈活反應”防御戰略:
這裡推薦的核戰略叫作“有分寸的反應”。這不是一種新的戰略;它根植於上世紀50年代美國用“靈活反應”戰略替代“大規模報復”戰略之際逐漸演化出來的升級控制戰略。它的要點是確保美國的核應對方案銜接連貫、沒有漏洞,對美國及其盟友遭到的任何核武器攻擊都能作出對等層次的報復。
要用什麼方式實現這種或新或舊的核戰略?首先也最重要的是,有一支可信的、具有延伸威懾力的力量,“由具有前沿駐扎與快速部署雙重能力的隱身戰機組成,能夠讓美國的核威懾與東道國安全實現永久性與臨時性的‘關聯’”。
默多克還呼吁將配備“低當量、特殊用途”彈頭的短程巡航導彈的、具備兩用能力的F-35隱身站機前沿部署。(這裡的特殊用途包括低附帶損傷、增強型輻射、鑽地功能、電磁脈沖以及隨著技術進步出現的其他功能)。
這種新型戰術核武庫能夠威懾美國的敵人,使之無法成功實施旨在抗衡美國常規優勢的“抵消”戰略。
但有意思的是,這篇報告的附錄中收入了巴裡·布萊克曼與拉塞爾·朗博合寫的一篇分析文章,這篇文章的結論與默多克的結論大相徑庭,值得完整引用:
核武器沒有達到美國的政策目標,達到美國政策目標的是佔支配地位的常規力量。美國的利益在於設法盡量壓縮賦予核武器的地位,縮小它們的作用范圍。美國的理論、政策、軍隊與外交都應圍繞支持這一利益進行協調配置。本文描述的態勢恰好實現了這一目的。在對核武器的作用想入非非了70年后,承認核武器的用處非常小並讓美國的核政策、戰略與軍隊作出相應調整,已是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