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中國智庫:美軍採納新“抵消戰略” 企圖形成非對稱優勢

2015年06月30日23:31  來源:人民網  手機看新聞

2014年7月8日,聖迭戈基地,美國海軍在一艘聯合高速船“米利諾基特”號(JHSV3)上展示了由英國BAE系統公司研制的電磁軌道炮原型炮。根據美國海軍的計劃,電磁炮將被首先應用在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上。

人民網北京6月30日電 (楊鐵虎、王暉)“美軍去年第三次提出‘抵消戰略’,是為了確保其繼續享有競爭性能力優勢。”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羅援30日在接受人民網記者採訪時表示。

當日上午,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在北京發布了《2014美國軍力評估報告》(民間版)。這是中國民間智庫第四次發表美國軍力評估報告,也是第三次推出英文版。

報告分6章,包括防務戰略、軍事實力與兵力部署、國防預算和武器裝備研發、作戰理論新發展、聯盟與伙伴關系、軍事演習等內容,共41頁,約2.4萬字。

此前,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先后於2012年6月5日、2013年7月19日、2014年7月23日發布過三次美國軍力評估報告。

據報告介紹,2014年8月5日,美國國防部常務副部長羅伯特·沃克在美國國防大學演講時,首次在公開場合提出了“抵消戰略”的概念,指出這是美國保持長久軍事優勢的重要途徑。9月3日,時任美國國防部長查克·哈格爾在“國防創新日”的主旨發言中再次提到“抵消戰略”。10月27日,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則推出名為《邁向新“抵消戰略”:利用美國長期優勢恢復美國全球力量投送能力》的研究文件,就美國實施新的“抵消戰略”提出了詳細的構想。

“抵消戰略”是二戰后美國軍事戰略界創造的術語,指用技術優勢抵消對手的數量優勢、或用突破性技術提供的新能力抵消對手現有的優勢軍事能力。美國政府曾先后提出過兩次“抵消戰略”。

第一次是20世紀50年代艾森豪威爾政府提出的依賴核武器威懾和戰勝蘇聯的戰略。隨著蘇聯核能力的提升和核均勢的形成,第一次“抵消戰略”失去了作用。

第二次“抵消戰略”是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的。主要措施包括投資研發新信息技術的“賦能價值”,通過運用衛星偵測平台、全球定位、計算機網絡、精確制導等技術,大大提升現有武器平台的作戰效能,啟動了新一輪的軍事革命,同時也促進了美國的科技創新。此次“抵消戰略”的效果,在海灣戰爭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報告說,美國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的文件提出要實施第三次“抵消戰略”,認為美國必須解決當前面臨的最為緊迫的軍事挑戰,即維持美軍的全球力量投送能力以懾止潛在對手,使美國的盟友和伙伴國即使面對“反進入和區域拒止”威脅,也無需擔憂自身的安全。因此,建議美國國防部首先確定已出現的最有希望的創新,包括定向能武器、軌道炮、自動化無人武器系統、納米技術、高超聲速空氣動力學和3D打印技術﹔開展長期研究和制定發展規劃,推動國防部創新﹔實施3.0版“購買力增強計劃”,優化採辦流程﹔在武器裝備研發、採辦和運用的過程中,注重模塊化和開放式系統架構﹔通過軍民一體化推動技術和武器創新﹔充分利用商業領域的新技術等。

報告指出,2014年11月15日,查克·哈格爾在“裡根國防論壇”上提出“國防創新倡議”,要求美國國防部改變其創新和業務運行模式,以確保未來數十年內繼續享有軍事能力的競爭性優勢。這表明美國國防部已經正式採納第三次“抵消戰略”,企圖在國防預算減少、世界格局復雜多變的情況下,再次以技術突破帶動軍事能力的躍升,從而形成對潛在對手的非對稱軍事優勢,全面抵消其作戰能力,特別是其“反進入和區域拒止”能力。

中國戰略文化促進會2011年1月5日在北京成立,是由從事國際問題研究、台灣問題研究和文化問題研究的專家、學者、團體和社會活動家組成的全國性、非營利性民間社會團體,具有一級社團法人資格,旨在通過對中國戰略文化的研究、傳播和交流,為促進亞太地區安全穩定與台灣海峽兩岸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完)

分享到:
(責編:白宇、袁勃)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