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軍事
人民網>>軍事>>正文

臨近空間成為各國悉心經營的戰略新高地

2015年07月03日08:47  來源:中國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6月6日,我國首個臨近空間商用飛行器——“旅行者”號臨近空間飛行器在新西蘭成功放飛。據介紹,這是一款採用國產高性能蒙皮材料制成的飛行高度達兩萬米的浮空器,將主要用於便捷、經濟的通信覆蓋,以及大數據收集、推送和WiFi覆蓋等服務。

  實際上,臨近空間近年來不僅在民用領域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開發利用,在軍事領域也正在成為各國戰略經營的新高地。

  臨近空間具有獨特的軍事應用價值和戰略地位

  臨近空間,或稱為“亞太空”“超高空”“近空間”或“亞軌道”,是指距地球表面20千米到100千米之間的區域,是傳統航空空間和航天空間的結合部。因此,又被形象地稱為“空天過渡區”。由於受到物理高度和空氣密度的影響,傳統航空器和航天器都無法在這一空間內飛行,因而成為普通航空飛行器最高飛行高度和天基衛星最低軌道高度之間極為特殊的區域。

  臨近空間在物理構成上跨越平流層、中間層和熱層3類大氣層,空氣相對稀薄,水汽和大氣雜質少,雲雨現象少見,溫度幾乎不變,濕度則接近零度。因此,適合浮空器和採用吸氣式動力的飛行器平穩飛行,在這一空間內,飛行器也特別適合進行超聲速和高超聲速飛行。更為重要的是,臨近空間特殊的位置使其成為連結空與天的橋梁,更是實現空天一體不可逾越的環節,在戰略上可達到上可制天,下可制空、制地、制海的特殊效果,也是一個獨立於航空空間和航天空間之外的新高地,具有獨特的軍事應用價值和戰略地位。

  臨近空間飛行器則是佔領這一新陣地的主力軍。與傳統航空航天飛行器相比,臨近空間飛行器在活動范圍、運行時間、功能作用和使用效費比上均具有較為明顯而獨特的優勢。目前,根據科技水平的發展,臨近空間飛行器主要由兩類組成。第一類是包括高空氣球、平流層飛艇、太陽能無人機等在內,速度小於1馬赫的低速臨近空間飛行器,主要特點是留空時間長,載荷能力大,飛行高度高,生存能力強,可以攜帶可見光、紅外、多光譜、超光譜和雷達等多種載荷。第二類是包括超聲速、高超聲速巡航飛行器和亞軌道飛行器等在內,速度大於1馬赫的高速臨近空間飛行器,具有飛行速度快、飛行距離遠、機動能力強的特點,既可以攜載彈藥作為殺傷性打擊兵器,也可搭載傳感器作為情報偵察監視平台。

  各國競相發展臨近空間飛行器搶佔新高地

  為了搶佔臨近空間這一新的戰略制高點,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早就開始了相關技術和裝備的研發,力求佔領先機,領先對手。

  美國國防部於2005年首次將臨近空間飛行器列入無人飛行系統發展計劃,並在隨后將臨近空間飛行器的概念引入了“施裡弗-Ⅲ”太空軍事演習之中,將其用於偵察、監視和通信。這意味著,美軍已經將其視為一個戰場空間,著力展開戰略經營。同時,美國國防部和各軍種也都有各自的臨近空間飛行器發展計劃,從而建立了目前世界上最完善的臨近空間技術裝備研究體系。其中,在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發展方面,有研制8馬赫速度巡航導彈的空軍“高超聲速技術”計劃、研制6∼8馬赫速度巡航導彈的海軍“高速打擊導彈”計劃和國防部的“快速反應導彈演示”計劃,以及國防部的X-51高超聲速試驗飛行器計劃﹔在臨近空間低速飛行器發展方面,有基於浮空氣球實現通信和預警的空軍“戰斗天星”計劃、基於飛艇實現高空偵察與探測任務的“臨近空間機動飛行器”計劃、基於飛艇上搭載有源相控陣雷達的空軍“集成傳感器結構”飛艇計劃,以及國防部的高空監視飛艇計劃。

  俄羅斯在臨近空間飛行器研制領域僅次於美國,也較為成體系。在臨近空間低速飛行器發展方面,有俄羅斯Augar航空公司研制的大型飛艇,它是以臨近空間飛行器為平台的偵察監視系統,專門用於支援海上作戰。在臨近空間高速飛行器發展方面,俄羅斯在蘇聯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高超聲速技術也是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其中,包括由C-200防空導彈改裝而來的“冷計劃”導彈、由C-300A防空導彈系統48H6導彈改型而來的“針-31”計劃、由AS-4遠程戰略巡航導彈改裝而來的“彩虹-D2”計劃。

  此外,其他發達國家也都展開了臨近空間飛行器相關項目的研發。如法國目前在研的以Promethee導彈計劃和LEA計劃為主的臨近空間高超聲速項目,速度已經達到7.5馬赫。而其提出的“斯特拉賽特”穩定式無人飛艇發展計劃,可完成載荷達1000公斤,執行長達5年的監視任務。英國也曾研制過名為“天貓100”“天貓200”的兩種運輸飛艇,運載能力最高達到200噸。以色列為了取代價格昂貴的間諜衛星,也展開了平流層偵察飛艇的研制,專門用於對周邊阿拉伯國家的偵察、預警和通信。

  臨近空間成為戰場偵攻防的新陣地

  目前,各國裝備和在研的形形色色的臨近空間飛行器,主要用於完成偵察監視、遠程打擊、反導預警等作戰任務,此外還用於完成通信中繼、力量投送等保障任務。

  在偵察監視方面,臨近空間偵察平台最突出的優勢就是留空時間長,非常適合用於對固定目標或特定區域進行長時間連續監視。同時,由於臨近空間偵察平台運行於航空空間和航天空間之間,因此可以執行對地對天雙重監視任務,既可以用於對地面目標進行偵察監視,也可以承擔對航天器的持久觀測。如美軍的“集成傳感器結構”飛艇計劃利用搭載的有源相控陣雷達可以遠距離跟蹤敵方地面部隊和低空飛行的巡航導彈,雷達探測范圍達到600千米。

  在遠程打擊方面,臨近空間超高聲速打擊兵器可在極短時間內向全球任何目標發起攻擊。美軍的臨近空間超高聲速打擊兵器是美國常規快速全球打擊計劃的重要部分,既包括臨近空間巡航打擊兵器,也包括臨近空間助推-滑翔式打擊兵器。尤其是其在研的X-51A超高聲速飛行器的試驗成功,意味著美軍正在實現1小時打遍全球,這類武器不但能夠打擊固定目標,還能夠打擊臨時出現的時間敏感目標,以達到全球瞬時打擊的效果。

  在反導預警方面,臨近空間預警平台具有視野廣闊、反隱身和探測超低空目標等方面的優勢,可以有效克服預警機續航時間有限、預警衛星機動性不足,以及地面預警雷達作用距離短的缺陷。美國展開的高空飛艇項目就是專門服務於導彈防御系統中的預警功能。按照構想,美國將至少在其太平洋和大西洋沿岸部署10艘此類飛艇,每艘飛艇上都裝備有可覆蓋直徑1200千米圓形區域的監視雷達和其他傳感器,以監視任何飛向北美大陸的彈道導彈和巡航導彈目標。

  在通信中繼方面,臨近空間通信平台作為戰場高空通信中繼平台,可以比衛星接收到更強的通信信號,且不受電離層反射的影響接收更寬頻段的通信信號。因此,能夠不受地形的限制實現大容量、大范圍的超視距通信,從而成為天基、空基和陸基通信手段的有效補充。特別是以浮空器為代表的臨近空間飛行器具有留空時間超長的優勢,很適於擔負戰區級廣域通信中繼任務。如美國海軍在研的“高空中繼路由器”就是用於戰場通信中繼的臨近空間氣球平台,在兩萬米的高空可以實現322千米的通信距離。

  在力量投送方面,以飛艇為代表的臨近空間飛行器可以用於重型裝備和物資,甚至作戰部隊的大范圍、高機動投送。美國眾議院撥款委員會曾於2014年8月要求國防部重啟一項重型混合飛艇的演示驗証項目,其最終目標是研發可到達全球的貨運飛艇。這種貨運飛艇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大型運輸飛艇之一,總體積約為1.7萬立方米。而今年6月16日,美國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巴黎航展上公布了新型混合式重型運輸飛艇計劃,載重量達到20噸,可以滿足軍民兩用的運輸需求。

  未來,隨著臨近空間相關技術的進一步發展,臨近空間飛行器可能會擔負更多的戰場重任,在戰略上發揮更大作用,甚至催生出新型作戰和軍事理論。各國對這一新軍事高地的戰略經營也將愈加重視。(王鵬 程健 張夢)

分享到:
(責編:婁楊宣(實習生)、閆嘉琪)

我要留言

進入討論區 論壇

注冊/登錄
發言請遵守新聞跟帖服務協議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