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磁頻譜,電子時代一種無處不在的戰略資源,在現代信息技術的打磨下,已成為影響戰場勝負的重要砝碼。
“對於裝備而言,頻譜某種意義上猶如加注的基因,因此頻譜管理是一項技術性要求極高的頂層設計。”總參某頻譜部隊洪浩總工程師介紹說。尤其是高技術用頻武器裝備,如果研發定型前沒有進行頻率使用的論証,裝備一旦“呱呱墜地”就會出現其工作頻率與其他裝備互擾的問題。后天不但很難補救,甚至會出現定型即停產的尷尬結局,這樣的教訓在中外軍隊武器研發史上並不鮮見。因此,重視頻譜參數審核就是從源頭上為武器裝備“優生優育”奠定基礎。
走進該中心頻譜規劃室,一台台計算機聯網組成的頻譜審查“神經中樞”——“軍事電子裝備頻率管理輔助決策系統”格外引人注目。作為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的項目,該系統猶如頻譜世界的“交警、法官”一般,可根據各種設備頻率特性和電磁環境實測數據,模擬分析電子系統內部相互干擾情況,為從源頭上規范頻率使用起著一錘定音作用。
頻譜管控讓裝備唱出和弦
這是一次沉痛的教訓。2005年某演習中,在數平方公裡地域內雲集了上千部各類無線電設備,由於忽視頻率科學管理導調,通信設備相互干擾,嚴重影響了演習的順利進行。
這是一次難忘的經歷。2007年某實兵演練中,該中心技術人員組成戰時頻管機構,通過使用電磁態勢分析與顯示系統對演習中各武器裝備進行實時監測,讓一個個無形的電磁信號“顯形”﹔通過頻率分配、電磁協同,數量眾多的電子裝備在作戰地域內各展其能,確保了整體作戰效能的充分發揮。
該部寧保民主任介紹說,近年來他們緊緊圍繞未來戰場電磁環境異常復雜的特點,用於電磁環境監測和干擾源查找的固定和移動監測系統、形象直觀顯示電磁態勢的分析系統、武器裝備參數的檢測系統等一大批科研成果相繼問世,為用頻武器裝備部署、運用提供了科學的輔助決策手段。
流光溢彩,掌聲雷動。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預演正在鳥巢緊張進行,突然導演部通信信號受到不明干擾,參與保障的總參某頻管部隊機動監測隊接到命令后,迅速出動,28分鐘后就排除了干擾源。據悉,在奧運安保工作中,該部對北京地區電磁環境監測長達千余小時,查處各類有害干擾30多起,其快反能力和精湛技術得到了國家部委領導的高度贊揚。
“80后”喜成頻管生力軍
“成功了!”剛畢業不久的年輕碩士韓陽高興得跳了起來,監測中心機房裡一片歡騰。這是韓陽帶領課題小組對從國外引進的短波監測系統電子地圖革新成功后動人的一幕,改進后的電子地圖在測向定位精度上大幅提高,大大縮短了對電磁信號源的判定時間。
該部和錫平政委介紹說,近年來,該部瞄准自身任務特點,面向軍地院校引進和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數十名,為科研力量不斷注入新鮮血液。同時,他們與作戰部隊建立代職制度,把高學歷人才放到前線鍛煉。如今一支以“80后”博士為主體的人才隊伍已成為科研一線的主力軍。他們先后攻克了“電磁態勢分析與顯示系統”、“野戰頻譜管理系統”和“虛擬電波暗室研究”等技術難關,數十項成果獲得軍隊科技進步獎,為實現我軍電磁頻譜管理的自動化、精確化、智能化發揮了重要作用。
(2008年11月20日《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