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團進行海上超低空訓練。陳慧忠 攝
單位名片
東海艦隊航空兵“海空雄鷹團”起源於抗戰烽火,抗日戰爭期間,曾在興化戰役中與數倍於己的日偽軍展開白刃戰,被授予“興化團”光榮稱號。新中國成立后,該團改編航空兵飛行團,歷經10余次調防,3次受毛主席點將,參加過抗美援朝、解放一江山島和國土防空作戰,先后擊落、擊傷11種型號的敵機31架,涌現出王昆、舒積成、王鴻喜、高翔等一大批戰斗英雄。1965年,該團被國防部授予“海空雄鷹團”榮譽稱號。
和平建設時期,該團率先在海軍航空兵部隊中改裝某新型三代戰機,成立海軍首支三代戰機“藍軍”分隊,培養出“航母戰斗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全軍愛軍精武標兵張少兵等一大批杰出飛行員。圓滿完成“中俄聯演”、海空軍首次自由空戰對抗訓練等數百項重大演訓任務,創下某型三代戰機超低氣象條件下戰斗起飛等數十項紀錄。
昨日烽火硝煙中,他們參加了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終結了日軍對中國領土的侵略﹔今日強軍征程中,他們翱翔在祖國萬裡海空的最前沿,用一次次起飛、較量、驅離,時刻護衛著祖國海空的安全。
“這是一支深受首長巨大信任,關鍵時刻真正頂用的海空勁旅。”2011年,海軍領導視察東海艦隊航空兵某團時,如此由衷褒獎。褒獎從何而來?在紀念抗日戰爭勝利70周年的日子裡,記者走進這支被授予“海空雄鷹團”榮譽稱號的團隊,探尋他們跨越長空的發展歷程。
昔日空中“拼刺刀”,今朝聚力練“鐵拳”——
能力轉型,雄鷹插上信息之翼
海天之上,一場復雜電磁環境下空中對抗訓練告一段落。復盤時的模擬動畫中,兩架戰機開著雷達,如同兩人拿著手電筒在黑夜裡相互搜尋。一旦被對手的“光束”照到,隨即就是一枚導彈襲來﹔有時候,在空中預警機、衛星和地面雷達的信息支援下,超視距攻擊隨時而來……
“這就是我們的信息化空戰訓練,常常未見對手,但勝負已分。”第30任“海空雄鷹團”團長陳剛告訴記者,如今,像這樣的訓練,已成為他們的常態。
翻開該團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國土防空作戰中的戰史,卻是另一種作戰樣式:同溫層作戰,將飛機拉到飛行高度上限,迎面擊落敵高空偵察機﹔零高度殲敵,從2000米高空一直追敵至距海平面70米,打得敵機當空爆炸﹔近距空戰,一直打到距敵機僅39米,兩機即將相撞時才拉起機頭脫離……
抗日戰爭中,一場場惡仗淬煉出了這支部隊敢於拼刺刀、亮白刃的血性,即使戰場從地面轉向了空中,他們依然本色不改。然而,走進“發現即摧毀”的信息化空戰時代,無從近身接敵,找誰去拼刺刀?
“拼刺刀的方式變了,但拼刺刀的血性沒有變。”陳團長對記者說,成為海軍首支改裝第三代戰機的航空兵部隊后,該團憑當年那股子闖勁,啃下了一個又一個信息化建設的硬骨頭:在看不到跑道的天候中驗証使用盲降系統,在低於正常飛行最低氣象條件下完成某型導彈試射,從零起步建立起自由空戰對抗訓練的組訓、戰法、飛行和保障資料……
去年10月,一場海軍航空兵史上對抗性最強、實戰化程度最高的殲擊機對抗空戰演練拉開帷幕。在“背靠背”的對抗中,來自“海空雄鷹團”的戰鷹綜合利用機載雷達、預警機引導、地面告警等體系力量,一次次在多重空地火力威脅和電子干擾條件下上演一招制敵。演習結束后,不少人感慨:從前猛打猛沖的海空雄鷹,已經插上了信息之翼。
換羽的不只是“海空雄鷹團”。近年來,隨著越來越多的新型三代戰機列裝,一張信息大網將海軍航空兵與潛艇、水面艦艇、陸戰、岸防等其他兵種緊密相連,共同編織守衛祖國海疆的體系“鐵拳”。
當年四處出擊驅敵,如今國門之外鑄盾——
使命拓展,雄鷹巡護更遠海疆
國土防空作戰中,這支在陸軍基礎上創建不久的海軍航空兵部隊,曾3次受到毛主席點將,驅殲進犯共和國空疆之敵,從東海前哨打到渤海之濱,從八閩大地打到五指山下……
“那段歷史是我們團隊的榮耀,但從另一方面看,也是當時我國海空警戒防御力量薄弱的寫照。”撫今追昔,“海空雄鷹團”所在某師政委宋關牧感慨道,當戰機進入高空高速時代,等敵人逼近或闖入國門時再防御、驅殲,危害已很難避免,現代空防需要更大的前出防御縱深。
2013年11月23日,我國宣布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俯瞰地圖,這片區域恰如我國領空東大門外的一面盾牌,新一代海空雄鷹人正是執盾者。防空識別區設立當天,該團便起飛執勤,實現了從“領空殲敵”到“國門鑄盾”的使命跨越。
新使命,新標准。記者在該團外場戰斗值班室看到,炎炎酷暑,擔負戰斗值班的飛行員值班期間卻始終穿著抗荷服和救生背心,腰挂傘刀和手槍,上廁所時也是全副武裝。
新使命,新擔當。去年一年,該團戰斗起飛次數達往年的3倍﹔全年訓練課目百分之百完成,訓練時間超過了規定指標的1/3,歷經空中博弈上百次,一次又一次成功扼守藍色國門……
採訪期間,正趕上該團組織跨晝夜飛行訓練。夜幕低垂,隨著發動機的轟鳴聲如驚雷滾過地面,機翼尖嘯著撕開空氣,一架架戰鷹騰空而起,快速掠過盛夏植被茂盛的大地,融入茫茫夜色。
70多年前的抗戰烽火中,該團前身部隊將士,也許正是隱藏於這樣的密林和夜幕中,躲避敵人的空中襲擊吧?那時,飽受沒有制空權之痛的革命先輩,是否就萌生了飛上天空、守護國土的夢想?
今天,此情或可慰先輩。
當初“掐尖”式引才,現在持續式“輸血”——
人才反哺,海空齊飛三代機鷹群
在“海空雄鷹團”黨委新年度工作計劃中,赫然寫著這樣的戰斗力建設目標:重返甲類團。這個目標令人費解,該團向來被視作海軍航空兵中的“尖子”,為什麼如今還要爭取重返甲類?
“主要還是缺人。”該團政委耿德軍道出了緣由。原來,甲類團評選對飛行員滿編率、等級率等指標都有硬性規定,這些年,該團不斷抽調骨干到兄弟單位,已經好幾年與此無緣了。
作為海軍首支三代機部隊,近年來,他們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海軍三代機人才儲備中心,已持續為上級機關和新機部隊輸送了240多名優秀人才。組建艦載航空兵部隊時,包括“航母戰斗機英雄試飛員”戴明盟在內,近三分之一的飛行員都來自該團﹔去年的海軍航空兵對抗訓練中,好些兄弟部隊的師長、團長都曾是海空雄鷹人……
“留住人才是可以讓我們‘尖刀’更尖,但祖國的海空不能隻有一把‘尖刀’。”團長陳剛說,當年這支部隊從抗戰中的游擊隊成長壯大,從陸軍到空軍再到海軍,數次轉隸,哪一次不是服從大局的人才重組?10多年前為攻克戰斗力建設難題,該團曾從全海軍航空兵中“掐尖式”選調骨干,現在終於可以人才反哺,為兄弟單位“輸血”了。
能“輸血”是因為善“造血”。據了解,近年來,該團不斷改進訓練方法,加速人才成長,從組建“藍軍”分隊到開展自由空戰對抗,從苦練精飛到以任務帶訓……如今,許多新飛行員當年改飛三代機,當年就能執行戰斗值班任務。
耿政委對今年團隊建設充滿信心,但也坦言:隨著越來越多新的擁有更先進機型的三代機部隊組建,“海空雄鷹團”已從“一支獨秀”進入“百舸爭流”,面臨不進則退的新挑戰!
這些新挑戰,折射的正是整個海軍航空兵部隊的新發展。隨著一隻隻雄鷹從這個團隊飛出,越來越多的強大鷹群已涌現共和國海天,從近岸飛向遠海,從岸基飛向艦載……(王天益、方立華、張恆)